聊齋志異讀後感(共7篇)

聊齋表面雖然是些妖魔鬼怪與書生仙士敵對與情感的故事,內在卻透露著封建王朝的黑暗面,如其中的《席方平》這一章,在人們看來,不過只是寫閻王、郡縣城隍受羊家賄賂,不問青紅皂白將席方平以及其父親加以酷刑,不允其再告貪贓枉法的官吏與羊家,最後二郎神給席方平平反,將羊家、郡縣城隍以及閻王加以重罰,使羊家財糧一日比一日少,席家財源不斷。

其實暗地裡透露著舊社會貪贓枉法的官員受賄、官官相護,置善者水火於不顧,對惡人萬般恭敬,這才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我非常佩服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的勇氣,在那樣一個黑暗的社會,他的作品若被惡人讀出,隨時都會被揭發,收到官府的嚴刑審問,甚至還會影響到身家性命。同時,我們也要學習蒲松齡正直善良勇敢的精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正如李世民的《百字箴言》所說“交友德之朋,絕無義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

在《聊齋志異》中,每個妖都有情有義。你若覺得我寫得有意思,也可以自己來看一看《聊齋志異》。

初二讀後感:讀《聊齋志異》後的心得體會
聊齋志異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初二讀後感:讀聊齋志異後的心得體會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齋志異》流傳於後世,謂之蒲松齡。松齡怪異,喜以鬼狐為記,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來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齡為什麼要用它們做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別的“東西”,便一目了然。待他們將這些“東西”嘲笑一番,卻恍然大悟:喔,原來這就是我們自己。以比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兩類: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詐的,要么是真誠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無知的。它們的分類的確比較明顯,人可就不一樣了。人有時看狐,覺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覺得狐不如人。在人看來,鬼狐自由;在鬼狐看來,人活得踏實。在人看來,鬼狐法力無邊;在鬼狐看來,平凡是福。於是,人認為鬼狐沒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們卻為此而絞盡腦汁。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後繼。不少的鬼狐有著悲慘的下場,或是魂飛魄散,或是含恨而終。對於它們來講,成人的道路是那樣的崎嶇,那樣的艱險。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術士,他們本著“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擋在了鬼狐們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們屢敗屢戰,就算屍骨無存,也在所不惜。人們看來,鬼狐們是那樣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謂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樣的多管閒事、冷血無情。儘管如此,人們卻仍是對鬼狐們敬而遠之,他們怕它們那種追求時的頑固,追求時的陰險,追求時的不惜一切。鬼狐們的追逐已經不是可以輕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這一種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著它們。那種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漸集結成了一種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們的心中,就有這么的一個信念: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種奢侈。於是,或是誘惑,或是驚嚇;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殺之以暴。然後,鬼狐們得以換上了人的衣裳,嘗著人間的疾苦,經歷著人世的生老病死,而無怨無悔。而活在塵世中的人,卻為了得到鬼狐所拋棄的長生不老,千辛萬苦。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顧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鍋。有時候覺得,要是兩者可以一開始便將角色對換,那也許就沒有了不必要的悲劇。其實,即便將他們的角色對調,結果還會是一樣的,因為兩者都會追逐對方的角色。在沒有鬼狐的現實社會中,人卻有著同樣的追逐。只要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的平等,那么這種追逐便無休無止。過著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們,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祿。而那些位高權重的人,在心底卻嚮往著平凡的日子。於是,在這兩者之間,便是一種思想追求上的循環。窮人一旦變成了富人,便會懷念窮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變成了窮人,也自然會回想那富人的生活。當然,在這之前,有一段艱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劇。其實這種無謂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於像窮人和富人這樣有著明顯差距的兩者之中。人,總是這樣的觀念:別人的東西總是比自己的好。就是兩樣完全相同的東西,在一個人看來,也會覺得對方的比較好。於是便有了這樣的一種人,他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東西,甚至是性格。在尋覓之中,他們看不見原來的自己。他們將別人的優點看成是不可多得的優點,卻將自己的亮點一味地抹殺。有朝一日,當他們真正地變成了另外的一個人,也許就只會對著往昔的日記問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誰?就像《聊齋志異》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卻是遺忘的高手。倘若鬼狐安心做它們活得如浮萍一樣的鬼狐,人安心做他們平凡甚至於庸俗的人,世上當然是能太平些許。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謂的安寧,卻會使塵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沒有了進步的光彩。現實之中,亦當如此。再讀《聊齋》,再得後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報恩復仇,不去嘆息人世間的世道炎涼,不去討論人怪之間的孰對孰錯。偶得謬感,不知所言。

國中生讀後感作文:《聊齋志異》之《田七郎》讀後感
聊齋志異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國中生讀後感作文:《聊齋志異》之《田七郎》讀後感

《聊齋志異》中精彩故事頗多,而《田七郎》則是我最喜歡的篇章之一。

讓我們來品味蒲松齡對該文的小結:

異史氏曰:“一錢不輕受,正一飯不敢忘者也。賢哉母乎!七郎者,憤未盡雪,死猶伸之,抑何其神?使荊卿能爾,則千載無遺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補天網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

所謂“一錢不輕受,正一飯不敢忘者也。賢哉母乎!”是對田七郎母親的高度評價。文中對田母的描寫,寥寥數語,卻將田母之義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富戶武承休千方百計要結交獵戶田七郎,但起初遭到了田母的拒絕, 因為她不允許田七郎輕易接受別人的恩惠。田母說:“我適睹公子有晦紋,必罹奇禍。聞之: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無故而得重賂,不祥,恐將取死報於子矣。”但當田七郎毆人致死,依仗武承休的幫助才逃脫牢獄之災時,她又改變了教育方法,田母慨然曰:“子髮膚受之武公子耳,非老身所得而愛惜者。但祝公子百年無災患,即兒福。”教導兒子不可忘卻他人的“一飯之恩”,必須以命相報。

正是因為田母的教導,成就了田七郎捨身取義的壯舉。作為一個女配角,蒲松齡尚且描寫得如此傳神,況主人公乎?

作者對田七郎的死添加了神話色彩,“憤未盡雪,死猶伸之,抑何其神”,是說田七郎誅殺貪官未果,遭役卒殺害,身首異處後,神奇般的站起,最終挺劍刺殺了貪官,報了武承休的知遇之恩。情節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絕,大呼過癮。 “七郎屍棄原野月余,禽犬環守之”,更是講故事的神奇推向了高潮,“環守之”三個字,其實是在表彰忠義,也滲透著作者對田七郎殞命的惋惜,同時也蘊含了作者宣揚善有善報的思想,讀到此處,似乎田七郎人是死了,但神還留著。

“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這是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控訴,蒲松齡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藉助於筆下的英雄形象去掃蕩現實生活中的貪官污吏,的確可悲!這最後一句真的叫人盪氣迴腸,如果你用心去讀,一定能體會到蒲松齡當時的心境,如果聯繫目前的社會的種種不公,或許你的感悟會更多些,你也會更喜歡田七郎這個藝術形象,當然也會更為蒲松齡犀利的文筆所折服。

作文頻道編輯為大家整理的國中生讀後感作文就到這裡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七年級讀後感:聊齋志異讀後感700字
聊齋志異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郭沫若曾對此書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有高見:“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於是我在眾多名家的“慫恿”下決定再次細品本書,初讀此書時,只覺作者具有獨特且豐富的想像,並沒太多印象,可再次嚼味卻有了些不同的看法。

書中近五百篇短篇小說,我記不得這么多,只記得有篇叫《僧術》的文章,印象尤深。文中的那個黃生懷才不遇的經歷,確實令人憤恨不平,難怪他的好友(和尚)要為他疏通關係。可按理說應該向人間有關方面去賄賂,可是和尚卻藉助法術,向冥中主考官去行賄,這好似不合常理?但結合作者這科舉上的過來人那“任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於聖明,真令人憤氣填胸!”的激昂言詞,不難體會出主考官的貪贓枉法這惡劣行為,不知我所想是否恰當,但曾聞有人說黃生小家子氣,我不大認同,那豈不等於表明作者也熱衷於行賄,鼓勵人們走歪門邪道?此書既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這想法定當否決。

言不再多,只是再次玩味後才方覺此書談狐說鬼的手法,不只局限於作者的想像與眾不同,更多的是深深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反映了作者所處社會的腐敗與黑暗,作者用筆鞭撻著無惡不做的貪官污吏們,統而言之,此書熔鑄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認識,以及當時社會的醜陋面目。

“人人平等、和平、和諧、民主政治……”這些詞兒對我們來說十分普通,可在當時社會毋庸置疑這些完全都是奢念。我擁有一切作者願極力擁有的東西,我慶幸,可我支身在福中不知福,盼望得到更多更大的“肥肉”。作者用諸多筆墨寫下《狼三則》、《勞力道士》等文章,警戒世人不得貪婪,可如今貪官仍橫行於世,年年有因動用國資而被捕的新聞,看來《聊齋志異》不只限於被當時人們所閱讀反思,如今世人也應好好品讀一番。

如今,市場上風花雪月的書籍舉目皆是,可真正的好書卻無人問津,可悲,其實,在閒暇之時,讀些像《聊齋志異》一樣的書籍,既是知識上的豐富,也是精神上的食糧,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聊齋志異》的讀後感範文
聊齋志異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一部志怪小說集,所記載的故事上百篇,有的講述了狐女的愛情故事,有的講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術,有的則記錄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還有的則是道聽途說的一些奇聞軼事。然而,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則是《促織》。

《促織》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宣德年間,主人公成名是個老實迂訥的秀才。他多次考試不中,於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選上去做了里正,專門負責搜羅良種的蟋蟀。然而華陰縣本來就不是盛產蟋蟀的地方,往往是為了一隻蟋蟀動輒好幾戶人家傾家蕩產,老實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計去尋找蟋蟀,結果經常逾期無法完成任務,屢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個駝背巫婆的指導下抓到了一隻強健俊美的蟋蟀,卻又被好奇貪玩的兒子不小心弄死,兒子畏罪投井,後經搶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該絕,居然又捕到了一隻善斗的小蟋蟀,上級為此大為高興,又暗中照顧成名,使他當上了舉人。

讀完這個故事,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我們實在無法想像一隻蟋蟀如何使人傾家蕩產,還要落得個被打到“雙股潰爛,血流不止”的地步。我們也不明白,一隻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讓一個天真的孩童就畏懼到以死謝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個人考取功名,標誌著古代文人前途和命運的科舉考試居然像兒戲一般,可以被隨意的踐踏和賞賜。這不禁又讓人想起了那首“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嗎。那么多的人被一點精神上的愉悅蒙住了雙眼,他們又何嘗不是其別人的水深火熱於不顧呢?成名的兒子為了一隻蟋蟀差點死於非命,而敬獻蟋蟀有功的成名卻可以輕而易舉的當上舉人,所謂的“以人為本”何在,所謂的“公平”何在!

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這樣的蟋蟀,它們變換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種方式蠱惑著我們,稍有不慎,我們就會像故事中的人們一樣,小則身心俱疲,大則傾家蕩產。

我們看到,有人為了尋求刺激,誤入歧途,冒險嘗試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販賣假冒偽劣產品;有人為了逃避現實,沉溺於虛擬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還有人為了享受物質生活,窮奢極欲,揮金如土,醉生夢死……如此種種,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蟋蟀呢?我們往往被種種淺薄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雙眼,自己還渾然不知樂在其中,爾後有朝一日幡然悔悟,為時晚矣!對於中學生,尤其是我們國華的同學們更是如此,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社會將由我們新一代去構造。因此,我們的雙眼必須時刻明亮,我們的頭腦必須時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霧才無法阻擋住我們前進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才會變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國家和社會才能有希望!

“蟋蟀”是可以致命的,然而請不要害怕,我相信,明者自會看清它的本來面目!

初一年級讀後感:《聊齋志異》讀後感言
聊齋志異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初一年級讀後感:聊齋志異讀後感言

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齋志異》流傳於後世,謂之蒲松齡。松齡怪異,喜以鬼狐為記,故得名。鬼、狐、精、怪,在人看來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齡為什麼要用它們做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別的“東西”,便一目了然。待他們將這些“東西”嘲笑一番,卻恍然大悟:喔,原來這就是我們自己。以比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兩類: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詐的,要么是真誠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無知的。它們的分類的確比較明顯,人可就不一樣了。人有時看狐,覺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覺得狐不如人。在人看來,鬼狐自由;在鬼狐看來,人活得踏實。在人看來,鬼狐法力無邊;在鬼狐看來,平凡是福。於是,人認為鬼狐沒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們卻為此而絞盡腦汁。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後繼。不少的鬼狐有著悲慘的下場,或是魂飛魄散,或是含恨而終。對於它們來講,成人的道路是那樣的崎嶇,那樣的艱險。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術士,他們本著“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擋在了鬼狐們成人成仙的路上。可是鬼狐們屢敗屢戰,就算屍骨無存,也在所不惜。人們看來,鬼狐們是那樣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謂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樣的多管閒事、冷血無情。儘管如此,人們卻仍是對鬼狐們敬而遠之,他們怕它們那種追求時的頑固,追求時的陰險,追求時的不惜一切。鬼狐們的追逐已經不是可以輕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這一種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著它們。那種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漸集結成了一種盲目而可怕的追求。在它們的心中,就有這么的一個信念: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人”字,是一種奢侈。於是,或是誘惑,或是驚嚇;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殺之以暴。然後,鬼狐們得以換上了人的衣裳,嘗著人間的疾苦,經歷著人世的生老病死,而無怨無悔。而活在塵世中的人,卻為了得到鬼狐所拋棄的長生不老,千辛萬苦。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顧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鍋。有時候覺得,要是兩者可以一開始便將角色對換,那也許就沒有了不必要的悲劇。其實,即便將他們的角色對調,結果還會是一樣的,因為兩者都會追逐對方的角色。在沒有鬼狐的現實社會中,人卻有著同樣的追逐。只要人與人之間沒有絕對的平等,那么這種追逐便無休無止。過著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們,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祿。而那些位高權重的人,在心底卻嚮往著平凡的日子。於是,在這兩者之間,便是一種思想追求上的循環。窮人一旦變成了富人,便會懷念窮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變成了窮人,也自然會回想那富人的生活。當然,在這之前,有一段艱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劇。其實這種無謂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於像窮人和富人這樣有著明顯差距的兩者之中。人,總是這樣的觀念:別人的東西總是比自己的好。就是兩樣完全相同的東西,在一個人看來,也會覺得對方的比較好。於是便有了這樣的一種人,他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東西,甚至是性格。在尋覓之中,他們看不見原來的自己。他們將別人的優點看成是不可多得的優點,卻將自己的亮點一味地抹殺。有朝一日,當他們真正地變成了另外的一個人,也許就只會對著往昔的日記問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誰?就像《聊齋志異》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卻是遺忘的高手。倘若鬼狐安心做它們活得如浮萍一樣的鬼狐,人安心做他們平凡甚至於庸俗的人,世上當然是能太平些許。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謂的安寧,卻會使塵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沒有了進步的光彩。現實之中,亦當如此。再讀《聊齋》,再得後感。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報恩復仇,不去嘆息人世間的世道炎涼,不去討論人怪之間的孰對孰錯。偶得謬感,不知所言。

聊齋志異讀後感
聊齋志異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今年暑假裡,爸爸給我買了厚厚的一本《聊齋志異》。打開書的第一頁,上面介紹了作者的姓名:蒲松林,生於清初,是個文學家。他寫的《聊齋志異》充滿了傳奇色彩,並寫了鬼與神仙的許多故事;讓人眼花繚亂。

畫皮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恐怖的。裡面將了以為窮書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眼睛大大猶如葡萄,兩條又細又長的柳葉眉,依仗櫻桃小嘴鑲嵌在俊俏的臉蛋上,一頭烏黑髮亮的秀髮。魔鬼般的身材,可她路邊哭。窮書生十分好奇,便問了姑娘的來歷。原來,姑娘是被人販子賣到著而來的。有興在半路逃脫卻不知回家的路,書生出於好心把姑娘帶回了家。晚上,書生在窗旁走過,發現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脫下了人皮,露出了張牙舞爪的樣子。書生再定睛一看,立刻跌倒在地。因為他看見了姑娘的真面目,所以女鬼把他的心給 掏了出來。家人四處尋醫,終於一個乞丐能醫治他的兒子。但乞丐有一個要求,要大媽吃他吐他的痰,大媽硬吃了下去。回到家中見兒子沒好轉,又撲在兒子胸口大哭。忽然,大媽噁心想吐,一口吐在了兒子胸口;那竟是一顆心,兒子立即醒了過來。大媽請來了大仙把那妖怪收服了……

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並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還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加鑽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深的心靈。

編輯推薦:
聊齋志異讀後感2000字
《聊齋志異》讀後感3篇
八年級讀後感:讀《聊齋志異》後的感想
初二年級讀後感:讀《聊齋志異》有感
初一讀後感:《聊齋志異》讀後的感想
七年級讀後感:《聊齋志異》讀後感
讀後感800字:讀《聊齋志異》所感
讀後感範文:讀聊齋志異有感800字
讀後感範文1000字:聊齋志異讀後的感想
初一的讀後感範文:讀聊齋志異有感200字
讀聊齋志異有感300字的作文精選
聊齋志異的讀後感400字的範文
讀聊齋志異有感500字的作文精選
中學生讀《聊齋志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