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共9篇)

範文一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

範文二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裡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魯迅先生在荊天棘地的艱苦環境裡運用小說這一藝術形式進行戰鬥,為我們留下了《吶喊》和《彷徨》兩個集子(歷史小說《故事新編》除外)。《吶喊》收集了從1918年到1922年創作的小說14篇,於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從1924年至1925年創作的小說11篇,於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傳》享有世界聲譽,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至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範文三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裡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裡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範文四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箇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鏇風似的在腦里一迴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對於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並在他心裡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於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鬥。對於看客內心的陰暗醜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醜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仿佛多鴨,被無形的手提著了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著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說《示眾》里,魯迅用整篇小說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醜陋是,從城裡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裡還津津樂道著“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裡魯迅再一次用尖銳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會有這樣的思想的。阿q是個充滿精神勝利的善於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塗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說,就是在決定自己生死的畫供時,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還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畫得圓,直到走向刑場,他也沒能像竇娥一樣覺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著“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連對這個害他至死的社會的最起碼的痛恨都沒有。阿q太可悲、太可憐了。可悲又可憐的阿q怎么會突然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看客產生了入木三分的認識呢?阿q不也曾是一個看客嗎?不要說阿q,即使是能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一定認識的比較清醒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能認識到看客內心的醜陋與陰暗呢?這段描寫顯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實,是作者魯迅寫到這裡再也忍無可忍,於是將筆鋒一轉,借阿q的聯想對看客極盡揭露與鞭撻,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在藝術上是失敗的。二、即便阿q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即便這種聯想的內容對於阿q來說是合理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走向刑場就要被槍決的人,也決不會再在內心對看客表現出那樣的痛徹骨髓的憎恨。他可能會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謂革命黨;可能依然記恨假洋鬼子不準自己革命以至於落到今天的結局;可能怕讓王胡小d輩知道了笑話;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莊誰敢犯殺頭的罪,我阿q就敢了,於是就心滿意足地走向死地;當然更可能什麼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懼。總之,無論如何,在臨死前的最後時刻,他是不會單單聯想到看客怎么樣的。作者這樣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失真的。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裡,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么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裡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和藝術的衝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儘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說,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
阿q正傳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裡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裡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800字
阿q正傳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苦難對於強者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卻是一片深淵,這是我讀《阿q正傳》所領悟出來的。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一個流浪僱農。“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般便撐船”,深受剝削、壓迫和凌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的。更另人痛心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並且養成自輕自賤自欺自慰的惡習,甚至靠凌弱小者來發泄被人欺壓的不平之氣,以獲得平衡。人們習慣地稱這種性格表現為“精神勝利法”阿q的性格形成於他的生活環境和人生遭遇,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喜劇的外表,悲劇的核心,使讀者把阿q等人的形象清晰地印在腦海中,阿q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他的遭遇令人感嘆、令人同情。我希望我們作為中學生應該勤勤懇懇,把自己的每一天都過的充實、快樂,做一個求上進的青少年,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好公民。

優秀國小二年級讀後感:讀《阿Q正傳》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優秀國小二年級讀後感:讀《阿q正傳》後感

看了阿q的故事後,我深切地體會到,一個普通的中國人在舊社會生活的困難,當我看完了這本《阿q正傳》,我總在想:阿q的身世到底是怎樣?是闊得不得了?還是和他現在這樣,一天到晚,只要幹完活,就一定是無所事事?

像阿q這樣樂觀的人,在舊社會,是不是很多?還是一個比一個悲觀?阿q這種性格,讓我自悔不如,要是我能交許多朋友,每天快樂地玩,該做什麼做什麼,這樣的我,才是最好的!只要我能把握時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我在什麼時間可以完成,我一定不會經常反感爸爸,而爸爸也不會說我為什麼不完成作業等等的話,不再嘮嘮叨叨地煩著我。

阿q的生活,我發現,現代的人從不會過這種生活,每天干完活,上街逛一逛,湊湊熱鬧,招惹一些人來戲弄他,打他。還參加一些政府反對的事,加入革命黨,使得他最後被政府槍斃,還讓人說他壞。我想問,現在,還會有人要這樣做嗎?

最後,我還想知道,在魯迅先生的筆下的中國人被他貶得一文不值,可他也是中國人啊,難道,魯迅的文章,中間還有別的用意嗎?

魯迅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 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 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 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 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 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裡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 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裡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 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箇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嘆。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鏇風似的在腦里一迴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 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對於看客,魯迅是銘心刻骨、深惡痛絕的。在日本學醫時看幻燈片,看 到外國人殺中國人,而其他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現出麻木的神情,那一鏡頭極大的刺激了魯迅,並在他心裡定格,他認為,“凡是愚弱的國民,無論體格如何健全茁 壯,都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而自己的第一要做,就在於醫治他們的靈魂,從此棄醫從文,為改造國民性而奮鬥。對於看客內心的陰暗醜陋魯迅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揭露和抨擊,在《藥》中寫華老栓去買人血饅頭時,那些看客的醜態是:三三兩兩聚集,又圍成半圓,脖頸伸得很長,仿佛多鴨,被無形的手提著了 似的;在《祝福》中作者寫人們的那種生了蛆的同情是,跟著祥林嫂圍觀祥林嫂來一遍一遍地聽她阿毛的悲慘故事;在小說《示眾》里,魯迅用整篇小說來揭示看客內心的陰暗;在《阿q正傳》的前文寫阿q的醜陋是,從城裡回來向別人大談其殺革命黨的見聞,嘴裡還津津樂道著“殺頭,好看!好看!”在其雜文中也有多處對 這種看熱鬧看殺頭的癖好的批判。這裡魯迅再一次用尖銳犀利的語言,穿透了看客的皮肉,活畫出看客的靈魂。這樣描繪的確使文章更具批判力量,使作品的主題更加深刻。但這段描繪雖然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藝術上卻是失敗的,它不符合藝術的真實。一、以阿q的精神境界,他是不會有這樣的思想的。阿q是個充 滿精神勝利的善於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塗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說,就是在決定自己生死的畫供時,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還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畫得圓,直到走向刑場,他也沒能像竇娥一樣覺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著“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連對這個害他至死的社會的最起碼的痛恨都沒有。阿q太可悲、太可憐了。可悲又 可憐的阿q怎么會突然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看客產生了入木三分的認識呢?阿q不也曾是一個看客嗎?不要說阿q,即使是能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一定認識的比較清醒的知識分子,又有幾人能認識到看客內心的醜陋與陰暗呢?這段描寫顯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實,是作者魯迅寫到這裡再也忍無可忍,於是將筆鋒一轉,借阿q 的聯想對看客極盡揭露與鞭撻,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這顯然是文學創作的大忌,在藝術上是失敗的。二、即便阿q有這樣深刻的思想,即便這種 聯想的內容對於阿q來說是合理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走向刑場就要被槍決的人,也決不會再在內心對看客表現出那樣的痛徹骨髓的憎恨。他可能會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謂革命黨;可能依然記恨假洋鬼子不準自己革命以至於落到今天的結局;可能怕讓王胡小d輩知道了笑話;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莊誰敢犯殺頭的罪,我阿q就敢了,於是就心滿意足地走向死地;當然更可能什麼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懼。總之,無論如何,在臨死前的最後時刻,他是不會單單聯想到看客怎么樣的。作者這樣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失真的。

也許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寫到這裡,作者對看客的憎惡已經難以用理性來控制,也別講阿q有沒有這么深刻的思想,也別講在此刻有沒有可能去作如此聯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藝術的犧牲,也要把自己鋒利的匕首投槍擲向看客了。也許在這裡作者已沒法解決思想 和藝術的衝突,只好舍藝術而求思想了。儘管《阿q正傳》存在這樣的藝術缺憾,但我們還是能夠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說,畢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 正傳》仍不失為我國現代文學上最優秀的小說之一。

高三年級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高三年級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

一直久仰阿q大名,據說他的“精神勝利法”十分“利害”,可就是沒看過原著。恰好最近又學了魯迅先生的一篇課文,再次被他犀利的筆風征服,於是欣然前往圖書館,搜羅他的書,翻開《狂人日記》,便直奔《阿q正傳》。

粗略讀了一邊,算是和阿q打了個招呼,仿佛那個穿著破夾襖,面帶輕蔑走向王胡的阿q正迎面走來;又仿佛對面鏡子裡,自己的腦袋下長出了阿q的身子。

在我眼裡阿q是可悲、可恨、可氣又可笑的人,但他始終不值得人可憐,即使是多於的同情,恐怕失去自尊的他也無法承擔吧。

他悲的是生活在強權的壓迫下,已變得麻木不仁,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基本人格,甚至把被壓迫,視為理所當然,最終在“精神勝利法”的幫助下依舊可以活得“飄飄然”。他的可恨之處在於,毫無自知之明,專愛欺負弱小,把他受壓迫的氣憤轉而發泄到比自己更軟弱、低下的人身上,以獲得精神上的勝利,如調戲小尼姑。然而可氣可笑的是,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最終也還是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死,卻在“精神勝利法”的“光環”下,死得“泰然”……

我一直很喜歡用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來形容魯迅先生的文章,但在這裡我暫且拋開他的針砭時弊,也拋開阿q所有的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單從阿q這個藝術形象看,他最大的“光環”便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了,而他的可悲、可恨、可氣、可笑的唯一資本也注定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阿q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縮影和“結晶”,可謂是“時勢造就阿q”可是一旦阿q脫離了那個時代,他還是那個阿q么?拋開了阿q所有的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他的“精神勝利法”還有什麼意義可言么?也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但是作為一部有著鮮明時代烙印的經典小說,它能跨越那個是帶仍以經典的名義走向今天,這徰說明了他的經典不僅僅停留在他的那個時代,而且還能穿越時空與今人產生新的共鳴,那我們也理所應當給經典鍍上新的金邊,讓“阿q精神”在今天添上新的一筆。

有時讀著阿q,恍然間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陌生又熟悉。小時候,考試一考不好便傷心落淚,每每此時,身為“前輩”的表姐便主動扮演了心理諮詢師的角色來向我傳授“阿q精神”:“一次小測驗而已嘛,有什麼大不了?犯不著傷心、傷身,又不是大考。再說了,考都考完了,你傷心也沒用,白白浪費時間而已,還不如下定心去好好複習,找出錯誤與不足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你要實在過意不去就想想那些比你考得還差的人,他們不也好好的嗎?也沒像你一樣傷心啊……”聽了表姐的話,再想想考得比自己還差的人,心裡竟也真的平衡些了,也能定下心,平靜地訂正試卷了。

後來長大了些,遇到挫折,我便也將“阿q精神”活學活用了,心裡再難受也要學會自己安慰自己,學會自己解開心結。難受有何用?傷心又有何用?即使整天愁眉苦臉,日子也一樣要過下去,明天一樣還會來,困難也一樣要面對,用一個好心情面對困難總比垂頭喪氣面對要強,微笑總比滿臉愁容有魅力。於是,勇敢地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我能笑著站在這塊崎嶇不平的土地上已經很不錯了,我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接下來我只要充滿自信地努力去邁開自己的第一步就可以了,這樣一切便柳暗花明變得簡單起來了,於是乎一個樂觀自信的青春少年重新人間。

當然,如果一輩子都像阿q一樣渾渾噩噩固然不可取,但以適時、適度、適量的“阿q精神”面對苦難也未嘗不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愛鑽牛角尖,心眼兒真,一直想不通便很可能走上不歸路。這時候,如果能適度、適量、適當地發揮一下“阿q精神”難得糊塗一把,也許有些悲劇將會改寫結局。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高壓社會下,也許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與時俱進的“阿q精神”吧。

阿q的牢車在眾人麻木地目送下已漸行漸遠,他單薄的背影猶如一篇秋葉,在我眼中無處一曲別樣的“阿q精神”後,安然落幕,徒留我一地感嘆……

作文頻道編輯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級讀後感就到這裡了,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國小暑假讀後感200字:讀阿Q正傳有感
阿q正傳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國小暑假讀後感200字:讀阿q正傳有感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僱農,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精神勝利法”來進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說:“是兒子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精神勝利法”依然被現在的人使用著。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說,它依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

名著讀後感1200字暑假:《阿Q正傳》
阿q正傳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名著讀後感1200字暑假帶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名著讀後感1200字暑假:《阿q正傳》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暑假作文集錦】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裡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魯迅先生在荊天棘地的艱苦環境裡運用小說這一藝術形式進行戰鬥,為我們留下了《吶喊》和《彷徨》兩個集子(歷史小說《故事新編》除外)。《吶喊》收集了從1918年到1922年創作的小說14篇,於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從1924年至1925年創作的小說11篇,於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傳》享有世界聲譽,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至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名著讀後感1200字暑假就到這裡了,豐富的知識帶給您豐富的生活,希望

查看更多:
阿q正傳讀後感1500字
魯迅的《阿Q正傳》讀後感
讀《阿Q正傳》後感(二)
讀《阿Q正傳》有感
阿q正傳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