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共7篇)

高中生暑假讀後感900字:《活著》讀後感

《活著》,長篇小說,作家余華的代表作,本書主要描述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輸光家產。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重病在床,福貴卻被國名黨抓去當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中。之後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都經受苦難,後來所有的家人都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老牛與他相依為命。

面對家境的沒落,面對自己的父親母親,甚至自己的兒子、妻子、女兒、女婿,還有五歲大的孫子相繼離開人世,一位老人仍堅強的活著,他就是福貴,當他的家被他敗光時,他是堅強的;當他被國民黨拉去當兵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兒子因抽血過多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妻子因病去世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女兒因生產大出血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女婿出事死去時,他是堅強的;當他的孫子夭折時,他是堅強的……風雨無法使其失去力量,別人的歧視也不能使其喪失鬥志,他用行動向我們詮釋了——堅強!

快樂的活著,是一種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幸福的活著,是努力改變逆境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活著,是永不言敗的人生態度。

人不能白活一世,人活在世上是為了使自己和別人過得更好,任何一種職業都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國家總統還是清潔工人,只要是對自己和別人有好處的,都是有價值的,而那些勇於放棄生命卻不勇於活下去的人,他就沒有真正活過。無論什麼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強的活著。

活著是一種勇氣的體現,更是堅強的體現,當你不再堅強時,你就會失去許多。

一個人沒有金錢,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爭取。一個人失去了健康,可以用鍛鍊去改善。一個人失去了學問,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但以上幾點,基於一個前提:堅強。如果這個人不堅強,他失去了什麼都不會去想辦法兩次獲得,所以,一個人失去了堅強,就失去了一切,甚至生命。

人為什麼能活在世上:因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堅強支撐著人們,這種力量使人們生活幾萬年,使人類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

海倫.凱勒因為堅強在雙目失明後堅強活了下來;霍金全身癱瘓仍堅強的活了下來;史鐵生雙腿癱瘓仍堅強的活著。因為堅強,他們勇敢地活著,並為人類創造出民財富,使許多人更好地活下去.

每至農家見到一位老頭牽一頭老牛,我就會想起那位叫福貴的老人,一個人生活在農家。時而拍拍黃牛,時而向西方望去,那是他七位親人的墳墓,他放下鋤頭,向著落日,看太陽將最後一抹光芒灑向西邊的黃土上……

堅強地活著,不應白在人世間經過。堅強地活著,面對一切困難欣然向前,面對逆境毫不退縮。

每每想到這位老人,我想對他說:你的名字叫堅強!

《活著》讀後感1000字
活著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以下是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站為大家整理的《活著》1000字讀後感三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篇一

平靜的近乎冷酷的筆觸,余華用他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著的意義。

鮮紅的封皮,一本《活著》,我幾乎是哽咽著踏在福貴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空氣中處處瀰漫著絕望的嘆息,精神的支撐似乎隨時會被瓦解,會在眨眼間煙消雲散。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著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著。

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笑著活下去》,很喜歡這個劇名,“笑著”是一種人生態度,“活下去”則是要去踐行的生命狀態,“笑著活下去”則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與實現生命,而這,也就是所謂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與不安,或許是因為他們把人生複雜化了,活著,其實就是最簡單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活著的意義就在於活著本身,它沒有額外的喧囂浮華與功名利祿,它僅僅是生命的延續,是最自然的生存狀態,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在福貴輸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產時,福貴的母親這樣對他說:“只要活的快樂,窮也不怕”。是的,有什麼可怕的呢?活著已經是一種幸福,而能夠快樂的活著,也許就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其他的虛名浮利都只是身外之物,只是迷亂了雙眼的一時虛幻。對於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福貴來說,活著是簡單的幸福,一步一個腳印,孤零零的走下去。

如果文章最後輒止於福貴老人一個人的繼續生存,將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於是為老人福貴找了個伴:老牛福貴。從此,兩個“老不死”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本書的境界也在此中進一步得到提升,在給了人們更多哲思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著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嘗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大海在洶湧過後終會變成一個安睡的孩子。

也許有人會說,簡單的活著會很平庸。平庸?你們覺得福貴平庸嗎?不!他不平庸!因為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著的信念,他有著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注定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但他是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升華了他的價值。活著,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

夕陽下的兩個“福貴”漫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悠然享受著“老不死”的幸福……

篇二

我喜歡看書,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看的很雜,文學名著,流行小說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筆不是太差,總能讓我從頭到腳看完整本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當成故事來看,看完了感嘆一番也就丟下了.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了余華寫的小說《活著》,《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作者的筆觸很平靜,沒有刻意去烘托一種跌宕起伏的氣氛,隨著作者平實的敘述中,經歷著主人公的一生苦樂哀愁.看完後掩卷沉思,內心沉重,感覺有說不出的悲——悲涼,悲哀,悲傷……似乎人生所能經歷的不幸都降臨到了主人公身上.想著主人公的經歷,禁不住疑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娼,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著,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

自從做了佃戶,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說是生活,為了活著,一家人的活著,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著也似乎有了目標.用書中的話說就是: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裡反到踏實了.他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活著,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裡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唇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么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裡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么會如此荒唐怎么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著,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著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著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著.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著他外公到了七歲,發著高燒,幫著徐福貴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么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著》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只是在陳述活著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著,好好活著.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著的事實,就改變活著的態度吧,只要活著,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著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

篇三

余華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寫的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每一部都讀過,那貼近生活真實的描述,以平實的民間姿態呈現一種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讀後給人一種震撼和靈魂的觸動。其中《活著》是他的代表作。

小說《活著》用平靜而緩和的語氣敘述了主人公“福貴”悲劇色彩的一生。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裡吃喝玩樂——嫖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風光,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厄運的陰影總是追隨著他的腳步。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為病了的娘到城裡買藥時被抓壯丁,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裡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原以為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才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生產;妻子家珍死於軟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難,唯一的心愿就是與福貴從今以後再不分開;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居然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四十年後,他仍然活著!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相依為命。儘管最後只剩福貴他最後一人,但是他依舊堅強的活了下來,依舊樂觀,沒有怨天尤人,因為他始終相信活著就有希望。

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該書的評價是:“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因為它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敘的語言向讀者揭示了生命的真諦!

《活著》這部作品,使我明白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不是說生活的無聊、無趣,而是指它不是異想天開的一步登天,這種平淡它需要我們懂得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懂得我們追求的理想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懂得我們渴望的幸福和羨慕之種種其實就在身邊。活著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著的力量;活著就是不屈,無論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燈亮著,所有的絕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麼。相信逆境和磨難不是憾事,相反,它是人生最寶貴的營養,因為只有經歷磨難的洗禮,人才會成長,才會懂得珍惜,去珍愛生命,去感受生活!

八年級讀後感:讀活著後的感想
活著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我是在一個夜晚展開對《一個人的村莊》的閱讀。雖然這本書中的文章大多零零散散地讀過,但整體接受一位“鄉村哲學家”的泥土氣息還是第一次。在閱讀中我也時時警惕自己身在都市而對鄉村抱以偏見的可能性。在劉亮程的筆下,貧瘠而荒涼的土地充滿著童話色彩:“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弄笑了。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對一朵花微笑》)劉亮程對土地的感情絕對是真誠的,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對鄉村的絕對真誠與信仰的原因,使劉亮程喪失了對土地對鄉村的批判性反思。劉亮程沉湎於“一個人的村莊”里不能自拔,對狗對馬對驢對牛對風對草對蟲子對一切生物與植物的想像性的讚美,讓我們感動之餘,也有一種懷疑:現實里的鄉村也是這樣美麗嗎?

牧歌先生在闡釋劉亮程的“鄉村哲學”時說:“鄉村哲學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條巨大的根系,這條根系是連著人性的,甚至滲透著某種宗教氣息。”然而在劉亮程的散文里,我們只看到對人性簡單化的白描,人性的複雜與醜惡在劉亮程的筆下似乎全部消失了,貧瘠而落後的鄉村居然是一處香格里拉式的桃源?我個人以為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在試圖逼近中國農村落後地區的真實境況時,不可能只是一味地讚美而缺乏必要的批判與反思。

劉亮程對於“一個人的村莊”也不是完全沒有懷疑的。在《寒風吹徹》一文里,他悲憫地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么渴望春天來臨。儘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可惜這樣的文字在劉亮程散文里實在太少了。過分的鄉村偏愛,使劉亮程覺得自己有資格對城市進行批判:“這個城市正一天天長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蒼白的,我會在適當的時候給城市上點牛糞,我是個農民,只能用農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儘管無濟於事。”(《城市牛哞》)然而鄉村與農民的身份並不天然具有道德優越感,現實中的鄉村與農民已經不代表美麗的田園風光與純樸善良,我們不能對城市抱以信任,但對鄉村同樣不能抱以信任。更何況劉亮程的鄉村哲學明顯具有反現代性的一面,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作家李銳對劉亮程有如此評價:“地域的偏遠和遼闊,時間的舒緩和從容,生活的單純和簡練,不但使作者獲得了天地萬物的深情獨處,對自己內心自由高遠的開闊舒展;更使他遠離了都市和都市各種各樣的流行病。”水至清則無魚,“一個人的村莊”的視界又豈能包涵村莊以外的大千世界、滾滾紅塵?都市存在各種各樣的流行病,鄉村又何嘗是一方淨土一處桃源呢?對鄉村的懷舊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僅僅懷舊是不夠的。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里打轉時,他無法看到更遼闊的世界,村莊的歷史養育與啟蒙了他,但同時也局限了他的視域,如果劉亮程能夠走出“一個人的村莊”,在城市裡浮浮沉沉後,在對“鮮血淋漓”(李銳語)的反抗中,他的散文才有可能破繭而出,蛻化成新的自我。這樣,走出村莊的劉亮程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驚喜。

讀活著後的感想

活著讀後感2000字大全
活著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以一個簡潔精短的人生引述,描寫著曲折,澎湃,辛酸,痛,笑,哭的人間世事。感受,一個字"苦"。

讀到他們辛酸的生活波折與經歷著一個個親人逝世時,與他們一樣覺得苦,從嘴裡到心裡再至腦子裡,眼淚就這么留下。猶如架空了靈魂,橫跨過一個世紀般滄桑,無奈,悲苦,但還是得活著……

眼前仿佛看見夕陽西下的黃昏中,一個孤零零僂著背的老人在田裡伸展著皺紋滿面的嘴巴。淡笑著對前面比他年紀更老的黃牛說:"福貴,回家了"。福貴,是那老人的名字,可能他父母希望他長大了有福又富貴吧,但卻沒想到他長大了又窮又苦,老人覺得那牛就跟他一樣所以也叫它福貴,它是他暮年唯一的"親人"。

看了他們故事後發覺自己真的太不懂得生命賜予我活著的意義。相對於他們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活磨難,我們的消極不幸和悲哀不過是粒沙子,渺小而輕微,。是我們太輕視生命了,以為活著就是在這世界走一走,總覺得自己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別人欠我們了,不懂得活著的真諦……或許現在我們依然不清楚活著的真諦何在,只是看了徐福貴一家後覺得自己是活得如此渺小,活得如此安逸,不得不說"活著真好"。

書中說地主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鎮上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歷經苦難,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悲劇還未停止,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最後死在福貴的懷中;兒子有慶因為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難產需要輸血而去獻血,全身的血被活活抽光;女兒鳳霞又聾又啞,嫁了一個好老公萬二喜,卻因為生小孩難產而死;女婿二喜也因建築工地失事而被兩塊水泥板活活夾死了;只剩下小孫子苦根和福貴相依為命,可苦根最後也因為吃了半鍋豆子而撐死了。隨著我們每一次翻動的頁響,心靈亦隨著撼動一次,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當年福貴的老爹說:"從前,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了羊,再把羊養大,羊就變成了牛。我們徐家就是這樣發起來的。"

"到了我手裡,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變成了雞,現在是連雞也沒啦。"、"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啊。"

多年後年老的福貴說了這句話"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其中的變化也頗讓人感概。

觀其一生除去前二十年的混帳日子,往後倒活得認真而勇敢。面對失去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時,淚,流不出;哭,喊不出;千瘡百孔的心滿目蒼痍仍不曾說要一死了之,似乎他的意識里生命還在,還能動,還活著就要堅持著下去。

失去祖業後勇敢地承擔自己製造的後果;窮困潦倒時堅持地互相維持著;每失去一個親人即使痛不欲生卻還蹣跚著身影與在生者彼此珍惜著……他,比因飽受折磨而自殺的戰友春生堅強勇敢。

範文二

用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當時真是感慨良多,現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字,略記一下我的思緒。

對余華的關注也是因為別人,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余華的筆下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另一種人生。

對於這本書,早就想讀了,只是當時沒有找到,於是先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不同的故事卻又有著某種相似。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國小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已經完成長篇小說4部,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8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XX年),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XX年)等。現為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這本書以一個故事的講述作為脈絡,我作為一個旁聽者,和觀眾一起聆聽著故事親身體會者的講述。主人公叫做福貴,典型的中國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代表著自己和祖輩的寄託。福貴的家人當然也是想他能夠大福大貴,可真的是這樣,就不會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夠決定一切,那么中國會減少多少悲劇啊,可是寄託只是寄託,和現實還是有很多難以企及的差距。年輕的福貴生活放蕩,紈絝子弟可以說,家境優越,地主父親。可是越是這樣的家庭就越難有優秀的兒女,福貴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揮霍,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妻子的心傷…終於有一天,他把家業敗光了,輸在了賭博上,輸給了龍二。為了還債,父親賣了家業,搬出了祖宅。然後父親去世了,或者說是被他氣死的,接連的不幸還在繼續…

一個人只有有所經歷才會有所成長,仿佛福貴也就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向龍二租了五畝地,然後開始了未來的生活。所謂禍不單行,岳父帶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親和幼小的女兒。不久妻子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回來了,一家人團圓。其實無論多么不幸,只要有愛就還是會有幸福的。又過了不久,母親病了,妻子安排福貴到城裡請醫生,可是意外又發生了。陰差陽錯間他進了軍隊,開始了幾年的膽戰心驚,後來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也解放了福貴。回到家裡的福貴,母親去世了,可愛的女兒也因為一場病而又聾又啞…

生活還在繼續,此刻的福貴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國的歷史,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沒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殘喘,無異於行屍走肉。雖然沒有了物質財富,但還有天倫之樂,還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貧苦的生活困擾著每個普通中國人,包括福貴一家。兒子有慶,到了一定的上學年紀,他們為了有足夠的錢,決定將女兒鳳霞送給別人撫養,後來給了別人當傭人。但是與鳳霞的愛,還是讓他們決定留下鳳霞,一家人一起,什麼困難都可以戰勝。很快到了大躍進時期,此刻的妻子因為常年勞累得了軟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為他卻又過著如此艱辛的生活。有慶和鳳霞都是懂事的孩子,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絕對的,因為善良,有慶為縣長夫人輸血結果因為醫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讓年輕的有慶因為失血過多而死亡。當然最早知道這個噩耗的是福貴,雖然他極度忍受不了,但為了妻子和女兒,他還是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個藉口安慰還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腳步還是暴露了事實,妻子還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為妻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可奇蹟還是發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沒有了兒子,女兒還是他們的牽掛。因為又聾又啞,到了出嫁年紀的鳳霞只能在羨慕中和別人的閒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終於有一天,女兒迎來了她的春天。雖然這個女婿是個偏頭,但是女兒與他兩情相悅,這就足夠了。而且這個女婿還真的是個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風風光光地娶走了鳳霞,兩個人生活還算不錯。福貴和家珍都很滿意,有一天女兒女婿告訴他們他們也有了愛的結晶,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可是鳳霞的生產卻帶走了她的生命,還是在那家醫院,那個奪走有慶生命的醫院。

家珍不久之後也去世了,因為病魔,因為傷心,因為無牽無掛。只剩下他,女婿,還有女兒的孩子,苦根。二喜帶著苦根每天工作,懷念鳳霞。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夾死了。當他趕到那家小小的醫院,已經見不到二喜的最後一面了。帶著苦根,生活還是要繼續。

苦難已經經歷太多,就不會因為苦難的深入而有所難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個苦孩子,沒見過母親的芳顏,不久父親又去世了。

可是命運還是沒放過他,因為貧窮,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難吃到的豆子撐死了。這種死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可笑,可是透過表面卻有難以言盡的淒涼。

於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獨的存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來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經不再痛苦了,因為他所愛的人都已經遠離痛苦了。

後來,他的伴侶變成了一頭牛,至少這樣他就不會孤單了。人生的最後時光,和一頭牛相伴,他也學會了自娛自樂。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即使沒有一個人相伴,為了死去的親人,愛人,還是要繼續活著…

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捨不得,該是你的誰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誰也留不住。

活著,有意義就好,還是有很多不好表達…

我們都要好好活著。

範文三

活著,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著》,想說說關於"活著",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著,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台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里。而活著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著。

當我們聽著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著他活著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著,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著,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著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著,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欲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著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游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余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余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著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仿佛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注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么活著?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願去操心了。這就如同餘華所說的——就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這么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麼是活著、該怎么活著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後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華的《活著》以後說一些關於活著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著"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後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後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著菸斗回家去!

讀後感作文450字:《能活著真是太好了》讀後感
活著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這講的是作者和一個陌生女孩裝了假肢少女的一次旅遊故事。故事中,她雖然是殘疾人但是,她靠著自己的雙腿,和一個“驢友”(作者自己)的幫助下,慢慢的,爬向山頂,路途中,作者發現,其實慢下腳步,就可以看到一路的好風景。

我也有這樣的經歷。一次生病,我發燒到了39.5度,我向學校請假後,在家中和醫院中徘徊,下午去打吊針,其餘時間靜養。

總是加班加點工作的媽媽在發現我生病後,就馬上向單位請假,回來照護我。我在家中十分無聊,一坐下就全身累,所以只好躺著。有時睡不著,就看看小說,看累了,就望著家中的某一處發獃。

我的目光放到了房間中的學習桌。前好幾天,我還坐在那個乾淨的書桌前認真的寫作業,雖然有時會比較累。而今天呢,我一坐起來就全身酸,好無聊呀,真希望能寫作業,真的不想拉下太多作業。不知道什麼時候,媽媽走到了我身邊,似乎看出了什麼,對我說:“從藝,生病了,難受了?你看,生病了多難受。平時吧,你寫作業,都挺累的,現在呢,終於生病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結果,自己卻想著寫作業。自己想想吧,希望你能明白。”

媽媽轉身走了,我卻在沉思:明白什麼呢?是不是要把握現在?唉,不管是明白什麼吧!我在這次生病的時侯就不要浪費一時一刻。

想完,我放下手中的小說,從書包中拿出了語文書和參考書,認真的自學起來。

關於《活著》讀後感700字精選
活著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余華的《活著》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為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嘆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裡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著,痛苦著。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霉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么在這個時候會為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裡痛斥大罵這個余華,為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慘,仗著自己有點才華就那么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的評價,艾米麗對《活著》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活著讀後感700字: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著》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高中生讀後感:活著
活著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高中生讀後感:活著

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種對生命的體會是如此極致和細膩,就張愛玲自身而言,這句話多少顯得有些消極。如果和《活著》放在一起,眼前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這樣一幅場景:張愛玲站在遊輪上望著滔滔江水,思緒萬千,轉過頭“顧影自憐”。遊輪後面,福貴坐在一條小破船里拚命劃著名槳,浪頭一個接一個劈頭蓋臉地打過去,突然福貴的小船被衝垮了,在江水中掙扎的他連忙抱住塊木頭,沉浮……這想像有點誇張,但從某個角度說《活著》所傳達的確實與張愛玲截然相反的人生態度。“《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成功和平庸。”也就是:生命永不言棄,活著才是王道!

“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摘自韓文版序

真如作品序言所喻,人與他的命運本身,是一對與生俱來,隨命而去的共同體,一個人的一生,或者說一生的命運,往往刻錄的不僅是一個人對生命的執著、詮釋,同樣是一段社會歷史的烙印!有許多依然值得後人回味、記取和借鑑!

一、《活著》——生命的脆弱和堅韌

看完《活著》,我覺得很沉重,沉重中又有感動。而這不是某某大家,某某偉人帶給我的,僅僅是由一個沒有文化,平凡的老人所帶給我的,我就象坐在曠野田頭,聽一位老人用他畢生的苦難、心酸和傷痛,敘述生命的本質和活著的意義,生命的本質首先就是活著,人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可能!面對生命的脆弱,依然相信生命的堅韌。他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地承受了在我們看來無法承受的東西——年輕時的放蕩使他輸盡家產,淪落為貧農;在動盪不安的年代中,根本無法過上溫飽生活;一生中又眼睜睜地看著家人或因生活或因意外一一離去,直到老來送走了小孫子,竟孤身一人活了下來……福貴承受著苦難,就像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重的拉力,但它沒有斷!從他的一生的經歷和遭遇,我們憐惜生命的脆弱,同時也不能不為他最終的活著、為他不垮的生命而敬畏!老人以他對生命執著、堅韌,詮釋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內心的強大!相比之下,在當今生安泰社會、有著良好生命和醫療保障之下的我們,還有人去隨意賤踏和傷害生命,這是何等的消極和無知,這無疑也襯託了當今社會的人們,對生命的輕視和內心的脆弱!值得深思。近觀中國近七十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國力還是民生,後三十多年的蒸蒸日上,我們有目共睹。但前面部分是怎樣的呢?我們往往通過這期間發生的大事件來認識這段歷史,《活著》則從講述者福貴的一生,更真切地展示了當時中國的苦難歷史。福貴生活在鄉下,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樣,看不到國家大局的變化。他們不是國家命運的掌控者,連旁觀者也不是,就像舞台上被蒙住了眼的民眾演員,對場景道具的變化渾然不知,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動作,被撞倒了,爬起來,弄傷了,嘆口氣繼續表演。波及到福貴生活的場景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如果將如此坎坷的時代背景比喻成大江中洶湧的浪濤,那么絕大多數人,就好比是乘著大江中的葉葉扁舟,接受著“大浪的洗禮”。大浪滔滔、沉浮由命!在命運的江水中,生死掙扎的人們是怎樣活著的,這正是屬於中國百姓的歷史。昔日民族、社會的苦難,也成就了百姓生命的磨難!也正因為有如今的國泰民安,才有了百姓的安居樂業!

這篇高中生讀後感之所以推薦給大家,是希望大家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

更多文章
活著讀後感300字
活著讀後感500字範文
《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500字
活著余華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2000字
電影活著讀後感2000字
活著讀後感600字
《活著》讀後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