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後感(共10篇)

高中生的讀後感範文:紅與黑讀後感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 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說於連 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 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 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畫”及其實施 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 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制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畫”,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 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畫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 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畫。這些所謂的幸福僅 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 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面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抗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 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著強烈的興趣。因為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著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著短暫而奮鬥 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 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占 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 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著於連。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自然也包括於連的英俊、才學)。這在於連線受科拉 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為突出。可以說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為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 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 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他盼望著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的人嗎?

這篇高中生的讀後感範文由帶給大家,同學們要認真賞析。

名著讀後感之《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小說《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說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說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小說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勳,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br><br>就在這樣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凌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br><br>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里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嚮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br><br>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視窗——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裡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聖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紅與黑》成書於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嚮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秘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裡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里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讀後感作文:紅與黑讀後感1000字
紅與黑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占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么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為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為“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為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著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紅與黑》讀後感400字
紅與黑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紅與黑》讀後感400字範文一

拉爾神甫曾經說於連身上有種捉摸不透的東西,使於連要么飛黃騰達,要么被踩在腳下,沒有中間路可走。那種東西也許就是他的叛逆,他對原不該屬於自己的榮譽的追求。如果於連不能獲得他覺得自己應有的榮譽,他的追求很可能受到那些擁有榮譽的貴族們的哂笑。——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追求是染指。所以,要么光榮無限的生存,要么徹底的被毀滅。

於連的一生注定是在這個輪廓里鬥爭,而他在做具體的事情時也是如此。他做很多事總是喜歡將自己逼到絕路。要么獲得自己需要的成功,要么名譽盡毀甚至性命難保。他第二次爬進馬蒂爾德的房間便是,他對自己說,爬上去,要么重新獲得她的愛,要么回來自殺,沒有中間路可走。永遠不給自己留退路。

在於連的身上永遠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不同的極端交織在一起,如同美麗的陶瓷是由陶土在火與水的交替中獲得了永恆的生命,於連在司湯達的紅與黑中鮮活。

結果也是極端的,不是成為一件價值連城的瓷器,擁有火紅的人生,要么成為一堆毫無價值的爛泥,扔向黑暗的一角。

《紅與黑》讀後感400字範文二

暑假快過馬上要開學之際,我抓緊時間看完了《紅與黑》這本司湯達死的世界名著。每次讀完一本書,我都陷入沉思寫一些讀後感。看完《紅與黑》之後,我卻無從下筆。“紅”與“黑”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陷入迷茫。也許,這本書對我一個中學生來說,書中的思想與內涵有點深奧。

“紅”是什麼?“黑”又是什麼?我問爸爸,爸爸也不確定,爸爸只是告訴我一些參考的建議。紅也許代表著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自由思想,黑也許說的是落後的教會貴族的利益。也有下面一種說法:紅與黑是連在一起解釋的,說的是於連的低微的出身和他想擠入上層社會的矛盾。

我了解了這些解釋之後,我還是不太明白。我真的不知道這三個字代表了什麼,或許什麼都不是呢,或許是作者的一時興致想到的胡亂的短語,這些全都無可揣摩,無可知的。但有一點,紅不是黑,黑也不是紅,紅和黑都堅信自己的優秀。

讀了《紅與黑》,我還是不明白紅與黑的的含義。

《紅與黑》讀後感400字範文三

紅與黑如同讀盤上的紅黑點,而這輪盤則象徵了那稱之為人生的一場遊戲。

於連有才華,自尊和美貌,而最根本,最純粹的他只是一個野心家。於連所擁有的一切只是為成為一個野心家鋪平前方道路的基石。

19歲的於連,在一個唯利是圖,崇尚暴力的家庭中成長。他瘋狂崇拜著拿破崙,渴望像拿破崙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但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裡,身為平民而擁有野心的他只能追尋他心目中的幸福,於是在他短暫的人生中於連命令自己去扮演那些不同的角色,他學會偽裝,學會虛偽。於是他可以混跡於上流社會,可以得到貴族的頭銜,可以擁有金錢與他認為的愛情。只是,這樣的他在前進的道路上,遺失的是生命力,迷失的是最初的夢想。

於連的愛情很奇怪,他為了自尊愛上德·納爾夫人,為了自尊讓馬蒂爾德愛上了他。於連的愛情永遠圍繞這他的自尊,於連在征服愛情,而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他可以敏感的拒絕德·納爾夫人的關心,卻不能拒絕德·納爾先生充滿侮辱意味的100法郎。

渴望飛翔的少年在失去曾今的美好的同時終究沒有戰勝命運,入獄的於連明白了自己此生追求的幸福多么虛無,面對死亡的來臨終於卸下一切面具,那個最真實美好的於連對著初戀情人說:“你要知道,我一直愛著你,我只愛你一個人。”

紅----充滿生命,激情的顏色。

黑----人性中虛偽,一切陰暗的墮落。

紅與黑的碰撞,激起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高三讀後感:紅與黑讀後感900字
紅與黑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說的名字。自小說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著讀者反覆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說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覆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義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說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勳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勳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說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說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勳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脫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著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著整個世界,他們望著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里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蕩。人們則對他們說:‘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說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說:‘去當神父吧!’”

歷史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對他們而言,時代與社會已是一片空虛,面前只有一條路可走:去當教士。當於連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場無聊的糾紛中被一個小小的教士所擊敗,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就有三倍於拿破崙手下大將的收入,他聰明地覺察到,在他生活的時代必須改變策略才能實現飛黃騰達的偉大計畫。他不再提起拿破崙的名字,而開始發奮攻讀神學,希冀用《聖經》和《教皇論》作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他把對拿破崙的狂熱崇拜和對帝國的緬懷、嚮往埋在心底,但時時於不經意間在言行舉止的細枝末節上顯露無遺。於連一出場就是在偷偷地閱讀拿破崙的《聖赫倫那島回憶錄》;他入世的第一步,到德•雷納爾家任家庭教師時竟隨身藏著拿破崙的頭像。他不僅懷著在復辟王朝的統治下被視為忤逆的敵對的政治嚮往和異端的價值標準,還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在那個壓抑他、扼殺他、擠兌他的社會裡,一直神經緊繃,心理戒備,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進行戰鬥。而在這種戰鬥的心理準備中,他總是把拿破崙作為激勵鬥志的榜樣,以拿破崙的回憶錄作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光榮與夢想和幻滅與死亡同樣化身為紅與黑兩種色彩。於連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對來世的恐懼,有的只是一腔的雄心壯志和滿腦子的冒險精神,生活對於他是一場殘酷的搏鬥,要么為榮譽、地位、財富及一切現世幸福而生,要么希望破滅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絕了朋友富凱為他提供的一條平穩的發財道路,不想過一種安穩、自足而平庸、乏味的生活,他不能讓歲月消磨掉博取榮光的激-情,寧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去探求一條飛黃騰達的捷徑。他懷揣野心在尖角嶙峋的社會裡孤軍奮戰,卻得不到命運的眷顧,最終碰得頭破血流,敗下陣來。失敗的代價是失去生命。於連並不懼怕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死亡、生存與永恆在他眼中仍是個“對於頭腦發達到足以領悟的人而言”的“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投入為謀求個人幸福而奮鬥的偉大事業,庸碌地活著實與死亡無異。當所有幻想的不可實現性在他面前驟然呈現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乞求赦免,因為即便能逃脫司法的懲處而苟延殘喘,命運的判決也早已把他投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後在法庭上的那段發言是他生命的絕唱。個體的生命如一顆流星,在光榮與死亡的較量中,在紅與黑的交纏中,從絢爛走向毀滅。

紅與黑也表現為個人與社會的激烈衝突。於連屬於大革命以後成長起來的中小資產階級一代知識青年,受大革命種種新觀念的薰陶,拿破崙豐功偉績的鼓舞,早在心中粉碎了封建等級的權威,而將個人才智視為分配社會權力的唯一合理依據。他雄心勃勃,意志堅強,在智力與毅力上遠優於在惰怠虛榮的環境中長大的貴族青年,只是由於出身低微,處處受人輕視。對自身地位的不滿,使他對這個社會抱有一種天生的仇恨;對榮譽和財富的渴望,又引誘他投入上流社會的角斗常“由於受遭人歧視的想法的困擾,主人公就像一匹受驚的馬,隨時隨地準備全力以赴投入戰鬥,擊退那些有權譏笑和懲處的人。這是一個與整個社會抗爭的不幸的人。”同時,追求財富的目標的第一步是離開韋里埃,“他在這兒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的想像力都僵化了”,他要“拿起武器”,向上流社會進軍。他代表著資產階級個性中最有活力、最有進取心的一面,其對立面是腐朽落後的復辟勢力。他以平民-意識對抗封建等級觀念,以個人價值對抗高貴出身。於連的以個人為核心的、與封建觀念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決定了他和那個行將滅亡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也注定了他無可挽回的悲劇命運。他的才智受到某些人的賞識,卻招來更多人的仇恨,人們千方百計給他的成功設定障礙,終於完全粉碎了他的幻想,最後在法庭上,他總結自己的一生為:“我是一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農民”。

於連的不幸在於懷著熾熱的觀念走進一個感情日漸冷漠的世紀。作為拿破崙的熱情擁護者,英雄業績、偉大事業和自由的嚮往者,他從充溢的感情出發尋找一種比現實生活所允許的更高、更明智、更輕鬆的生存形態。而這個虛假、世故和冷冰凍的世界卻滿懷敵意地始終站在他的對立面。他曾經有意或無意向現實妥協,變得自私、虛偽、狡詐了,原來的理想主義觀念被所謂“清醒”的理智的光焰漸漸燃荊然而他畢竟不屬於那個統治階級,當被那個階級當作卑賤的敵人徹底地拋棄時,他才猛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絕望地與那個階級徹底決裂,在痛苦中回歸自己真正的靈魂王國。但這時他的生命也行將結束,一個桀驁的靈魂在命運的坐標上簡短而崎嶇的軌跡終於不再延續。紅色的鮮活的光點最終為周遭的濃黑所吞沒。

司湯達不同於巴爾扎克,在他眼中藝術的重要任務不是描摹巨觀世界,反映業已存在的現實,而是把個人的自我的微觀世界擴展成大世界。他透過於連的心靈折射紛紜繁複的現實關係,通過個體人物展現時代、社會的本質特徵。反過來,也不難發現,存在於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矛盾、衝突與鬥爭也不可避免地內化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於連自己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就是紅與黑的化身。

紅與黑讀後感1000字
紅與黑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 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說於連 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 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 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畫”及其實施 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 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制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畫”,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 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畫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 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畫。這些所謂的幸福僅 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 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面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抗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 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著強烈的興趣。因為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著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著短暫而奮鬥 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 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溫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占 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 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著於連。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自然也包括於連的英俊、才學)。這在於連線受科拉 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為突出。可以說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為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 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說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 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他盼望著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的人嗎?

8年級暑假讀後感作文:《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暑假裡讀一本好書,對於我們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喔~8年級暑假讀後感作文帶給大家,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8年級暑假讀後感作文:《紅與黑》讀後感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著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說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了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暑假作文集錦】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著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說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蛻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說“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著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脫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著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閱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8年級暑假讀後感作文就到這裡了,是不是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呢?希望同學們認真閱讀,祝大家學業有成。

高一年級讀後感:《紅與黑》的讀後感言
紅與黑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高一年級讀後感:紅與黑的讀後感言

萬物的第一原則,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

您播種的是毒芹,卻指望看見麥穗成熟!

——馬基雅維利

之所以選擇司湯達的《紅與黑》作為我研究的內容,源於最近在閱讀著名企業家萬科地產老總王石先生的傳記《道路與夢想》過程中,讀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蘭州讀大學的經歷,那時的他因為倔強和驕傲的性格始終不能融入學校的環境,一心嚮往著於連式的光榮,憧憬著野性和自由的生活。於是在了解王石先生的過程中,我對《紅與黑》這部小說發生了強烈的興趣。在同父母的交流中得知,現今五六十歲的知識分子很少不知道這部小說的,在當時那個年代,他們都曾懷著激昂和強烈的情感對待其中的主人公,那個叫做於連的年輕小伙子。並且以此為伴度過了孤獨而迷茫的青少年時代。於是我在想,這部小說究竟有怎樣的魔力和魅力,足以使其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時間依然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經寫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與黑》的作者司湯達則堅信五十年後這部小說才會有讀者,他說:“我將在1880年為人所理解。”故而雖然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於連,但是我們只有在解“其中味”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方能完整揭示整部小說的真實含義。

在《紅與黑·卷上》的卷首,司湯達引用了假託丹東的一句話:“真實,殘酷的真實。”在《紅與黑·卷下》的卷首,他引用了聖勃夫的一句話:“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同時,作者還有一句題詞,至於全書總目錄下,用英文書寫的to the happy few,意為“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我們將這三句題詞串聯起來,不難發現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兩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究竟什麼是這部小說中的真實?究竟誰是少數幸福的人?實際上我認為,這兩個問題就是敲開《紅與黑》這扇大門的兩把金鑰匙,因此它們也是我在這篇文章中所要剖析的重點。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真實”這個問題,即《紅與黑》中的真實究竟是什麼?

提到真實,在我看來,真實是一種本質,是一種經得起考驗、經得起推敲、能夠長久存在的東西。《六祖壇經》說:“凡有相皆屬虛妄”,能夠看到的表面現象固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畢竟是虛妄之物。司湯達反覆聲明他五十年後才能得到理解,這就意味著,他所指的真實,絕不僅僅是於連的愛情,於連的死亡,神學院的黑暗,以及種種政治鬥爭這些故事情節和內容,而是指一種不能為所有人一眼看穿的真理和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真實。不過,在剖析核心之前,我們還是要大致了解一下《紅與黑》中的故事內容。

文章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快到19歲時到德·萊納先生家當家庭教師;21歲左右進入德·拉莫爾府做秘書;23歲前後左右入獄,兩個月後死。從出場到被處決,僅僅四年左右

的時間。小說第44章描寫於連在入獄後的內心獨白中有這樣兩句:“盛夏,一隻蜉蝣早晨九點鐘生,傍晚五點鐘死,它如何能理解夜這個字呢?”“讓它再活五個鐘頭,它就能看見和理解什麼是夜了。”這樣一個甚至尚未到達正午時光的年輕人到底是怎樣的呢?

文章的副標題是“1830年記事”,事實上,作者通過這部小說,向我們完整展現了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的概貌:在法國小城維里埃,耶穌教會橫行霸道,資產階級自由派虎視

眈眈,封建貴族生活在危機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層社會已煩悶無聊為特徵,外省的生活封閉狹隘,心靈被銅臭氣毒化,從上到下,從貴族到平民,最高的行為準則只有一個:帶來收益。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出生於上層社會的人屬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社會地位底下的人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無疑比登天還難。可惜我們的主人公偏偏是一個不安於現狀、進取心極強的人,他聰明、敏感、幹練、驕傲而又倔強。雖然出身卑微,但在個人英雄主義的理想驅使下,野心勃勃,渴望成功、發跡,寧願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喜歡讀自己的“可蘭經”:盧梭的《懺悔錄》、拿破崙的《聖赫勒那島回憶錄》及大軍公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和征服中,他似乎一步步在邁向飛黃騰達的道路,然而仿佛在攀登上最高峰時,兩記響亮的槍聲讓於連從雲端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所有激盪人心的勇氣和野心都灰飛煙滅,他回到了真實的生活里。那么,下面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就縮小到於連身上,也即,撥開雲山霧罩的重重迷障,在於連的命運中,哪些是虛假的?究竟什麼又是真實呢?

我以為,我從中提煉出了三條線索,並且這三條線索是互相承繼的。

第一條線索,19歲剛剛進入德·萊納先生家做家庭教師的於連憧憬著拿破崙摧枯拉朽式的大革命,希望所處的社會能夠重新經受一番大革命的洗禮。在初出茅廬時,他甚至曾經幻想做維里埃的市長,建立偉大的事業,成為拿破崙那樣的世界的主人。然而在步入巴黎後,他才發現現實的殘酷。他曾經說:“象我這樣一個可憐的鄉下人,我,被判定永遠地穿著這套愁苦的黑衣服!假如我早生二十年,我也會象他們一樣穿著軍服。在那時候,象我這樣的人,不是被殺,便是在三十歲上做了將軍。”不能步拿破崙的後塵,他只好選擇黑袍來做時代的“軍服”,以大主教的“十萬法郎的年俸,藍綬的勳章和統治權”為奮鬥目標了。

寫到這裡,我不由的想到司湯達的一位朋友問他,小說的題目是什麼意思,他解釋說:“紅”意味著,於連若出生的早,他會是個士兵,因為紅色指紅色的軍裝,代表軍隊;然而他生不逢時,只好披上黑色的道袍,這就是“黑”。在司湯達的解釋中,“紅”與“黑”不是對立的,而是並立平行的。這二者的不同在於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區別,然而他們都毫無疑問地通向一個唯一的目標:成功。而貫穿於這兩條道路之中的,則是那寧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的不可動搖的決心和野心勃勃的烈火雄心。在我看來,整部《紅與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榮辱興衰似乎都可以忽略,唯一能夠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烈的進取心。於是,關於於連究竟是個人主義野心家,還是一個反抗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英雄,值得同情還是應該批判,多少年來人們爭論不休。我並不想糾纏於這樣意識形態的問題,我所關注的,乃是人的命運,人們心裡的東西。於是我方才深刻理解了開頭所講的王石先生為什麼如此渴望於連式的光榮,因為我在於連身上似乎隱隱約約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想,這是每一個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做大事業的躊躇滿志的年輕人都會有的感受。我們是幸運的。而對於於連,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全部的抱負和野心只能是鏡花水月一般,能夠渴望,卻難以真正觸及。

第二條線索,我們來分析於連為了實現它巨大的野心而採取的手段。這樣一個孱弱而靦腆的平明青年不僅要處處顯示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也即他最初打動眾人的驚人的記憶力還要採取種種不大光彩的手段,例如虛偽、作假和違心之舉。為了渴求崇高的榮譽、幸福和自由,他決心用卑鄙的手段達到目的。他是一個新生的自由資產階級式的人物,卻扮演了虔誠信徒的角色;他在精神和信仰上都傾向於雅各賓派,卻參加了保皇派的陰謀;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卻處處要裝得像個他所鄙視的貴族。他的所作所為處處與其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真實想法背道而馳。正是這種矛盾使得他的野心不僅沒有實現,反而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想要做一個真正的野心家,首先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樹立清晰和明確的目標,其次要對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充分透徹的認識,也就是說能一眼將利益格局、人事關係以及華麗背後的盤根錯節和重重機關看透。此外,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和現有的狀況制定詳細合理的戰略戰術,在執行戰略的過程中,必須以徹底的自我管理和鋼鐵般的意志力控制自己完成目標。在所有一切工作進行的過程中,要時時做到冷靜、理智、專注、務實、執著方能成功。對比於連,我們發現他口口聲聲“成功”“發跡”“飛黃騰達”種種,卻從未說清楚他究竟要的是什麼。他動輒想當今一個主教比當年一位將軍多掙多少錢,然而他關心和誰吃飯勝過多少薪水,他拒絕了和愛麗莎有利的婚事,不走富凱那樣穩妥的發財之路。因而它更在乎的不是錢,而是榮譽、平等和自由,因此他想三十歲當上將軍,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有了騎士封號就喜出望外。他並不是一個務實的人。因為他“不屬於任何客廳,不屬於任何小集團”,正如德·拉莫爾侯爵所言:“他沒有一個不失去一分鐘、一個機會的律師所具有的那種機靈和狡猾的才能。”他所真正在乎的獲得的東西,並不是實際的金錢、職務、地位,而多是貴婦的青睞、能力的實現、自尊心的滿足,甚至哪怕遠離男人的目光,這也能使他感到放鬆和自由。這樣的品質就決定了他其實並非一個真正的個人主義野心家,他缺乏除了野心之外的東西為他鋪路,幫助他走向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於連只能是一個失敗的、糊塗的、頭腦不清楚的、不夠求實務本的、自不量力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

最後一條線索,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於連最終的命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句:“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是於連在入獄後思想和處境的真實寫照。之前我們看到於連的愛情、於連的野心、於連的奮鬥,當他從勝利走向勝利一路高奏凱歌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於連一下從雲霧中跌入現實。真實永遠不是浮於表面的,就像深海里的魚,唯有在高壓、寒冷、孤獨的環境下才能生存。也就是說,真實是能夠讓我們觸摸到生命中最疼痛和最戰慄的。就像一個不漂亮,也不搽胭脂的樸素的女人,卻懂得生命樸素的智慧,能夠與相愛的男子過著相知相伴的白頭偕老的生活。股神巴菲特在華爾街金融危機時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只有海潮退去,才能知道究竟誰在裸泳。也許,當危機真正來臨時,我們才能變得真正充滿睿智。我想,小說最後幾章中於連入獄後心靈的轉變,表明了他已經從迷霧中走出,一步步觸摸到了生命的真實,真實的生活。這裡我的文章實際上就已經引向了第二大部分的內容:究竟誰是少數幸福的人?

要分析誰是少數幸福的人,怎樣做才能成為少數幸福的人,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指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滿足的過程,是一種和諧的狀態。人活在世界上,我個人覺得歸根結底是為了追求幸福。然而真正懂得什麼是幸福的人卻少之又少,於是人們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為名為利,最終依然不快樂、不幸福。讓我們看看於連在這個問題上是怎么做的吧。於連首先是把社會和他人的標準作為自己獲得幸福的標準。他的所有虛偽、算計、警惕和所謂的“作戰計畫”和防範措施無一不是為了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然而這一切實際上與他的本性,與他內心的呼喚構成了強烈的衝突和矛盾。因此他總是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張狀態,雖然他在一步步往前走的過程中確實曾為階段性的成功和欣喜若狂,快樂到了極點,但是他這種野心實現後的狂喜並非他真是的快樂和幸福。外在的過於強烈的衝擊吞噬了真實的自我,他已經失去了真實的自我。然而於連畢竟不是一個像機器一樣不需要自我的冷酷而殘忍野心家,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性情中人。於是他所有向上爬的伎倆和手段總是漏洞百出,終不能為人所接納,被視為異類,因為他的與眾不同而陷入到無止境的痛苦之中。在他入獄之後,大徹大悟,並且在最後的法庭辯論上採取了一種“自殺”式的行為。因此有人講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向幸福之路。從這個角度講,也許,入獄後的於連就是司湯達心目中的“少數幸福的人”。

作者將此書獻給少數幸福的人,我覺得這其中蘊含了他本人的對人生的一種體悟。司湯達在寫作這部小說時已經四十七歲,飽經滄桑的人生使他賦予了其作品對生命與幸福的深刻含義。說到底,所有的社會科學、人類的文學藝術創作關注的都是人性,都是人的命運。司湯達在二十二歲時曾經說過:“幾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於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錯誤的認識。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斷事物,我們就朝幸福邁進了一大步。”於連之前的不幸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深入了解自己。司湯達對人生的三大信條是“自我、幸福、精力彌滿”,他追求的並非於連眼裡的成功,故而我們會微微感覺到他在描寫上升時期的於連時流露出一種嘲諷的口吻。在我眼裡,司湯達是一個明智的人,他認為有才智的人應該獲得它所必需的東西,才能不依賴任何人;然而當這種保證已經獲得,他還把時間用增加財富上,那他就是一個可憐蟲。他筆下的於連就是這樣一個他口中的可憐蟲。像那個傳說中的西緒弗斯一樣,於連用他全部的力量試圖將一個注定要滾落下來的巨石推上山頂,最後這塊巨石並未登上山頂,可是於連成功了。他在生命的最後就像久在海上顛簸的水手回到陸地上一樣,在寧靜安詳中離開了世界。

在我眼裡,幸福和成功是一體的,能夠獲得幸福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幸福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要有基本的物質基礎,就是世俗的金錢、名譽、地位,我想沒有人會拒絕這方面的成功,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窮困潦倒,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歌德說:“勳章和頭銜能使人在傾軋中免遭挨打”。的確,這樣的幸福不僅是必須的,而且對於希望超脫的人來說,這無疑能夠幫助他們擺脫為利益勾心鬥角的小圈子。幸福的另一方面就是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比物質和外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同時應該相信,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裡,必有一個生命樹,樹上必有一顆屬於你的果子,去尋找這顆屬於你的果子,這是你畢生的使命。當我們尋找到這顆果子,帶著它到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再去尋找那個最適合我們的位子,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說,當自我和外在達到一種高深和玄妙的平衡後,我們就會建立起真實而強大的精神坐標。當我們擁有了如羅曼羅蘭所言“一顆清明寧靜非常關切的靈魂”,這種信念將會支撐我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即使遭遇世界上最慘痛和恥辱的失敗,我們都能生活在攻不破的精神城堡里。我想,這就是幸福吧。

至此,我已經全部解答了我在文章開頭提出的那兩個問題。現在我試圖把“真實”與“幸福”這兩個問題結合起來,回歸到《紅與黑》這部小說的本身。真實是不變的本質,而幸福是我們追尋的目標;真實是超越紛繁複雜的故事情節背後的冷靜的智慧,幸福是整部小說探討人性的核心。關於這兩點,我不敢斷言自己已經解“其中味”,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考對其進行解讀。我的解讀並未涉及過多的具體故事情節以及於連的兩段愛情,我真正想要做的,是希望能夠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來高屋建瓴地俯瞰整部小說。我堅信,唯有真正透過瑣碎的現象觸摸到冷靜和理智的本質,我們才能得到智慧和力量。我想,司湯達寫作這部小說的意義也就在於此吧。

高中暑假800字讀後感:《紅與黑》正義與邪惡
紅與黑讀後感(10) | 返回目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暑假玩樂之餘不要忘記多看看課外讀物喔,高中暑假800字讀後感,希望大家仔細閱讀。

高中暑假800字讀後感:《紅與黑》正義與邪惡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說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許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皇帝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作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描繪。

小說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身農民家庭但博學多才的青年。這個出類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嚮往拿破倫時代的沸騰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王政復辟時期,在極端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小說題名《紅與黑》,紅即象徵軍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爾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贏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發達的目的。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人秘書,同時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來源於文秘資源網女瑪特兒。正準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懺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和夢幻完全破滅了。在他絕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厲的審判,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

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蔑視的於連,是煞費苦心,不擇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時的生活背景,只知道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欺騙自己,帶著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會很累。要自己時刻像電影裡一樣去扮演一個和自己內心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浸在這個角色里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

正義永遠戰勝邪惡,於連最終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誠少些虛偽。

對呀,待人要真誠,不要兩面三刀,這值得一輩子學習,感謝高中暑假800字讀後感這篇文章。

編輯推薦:
《紅與黑》讀後感400字
紅與黑2000字讀後感
高中生暑假讀後感範文:紅與黑讀後感
1000字高一讀後感:紅與黑
高中生讀後感作文:《紅與黑》讀後感
高二暑假讀後感作文: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讀後感100字
高中生讀後感:讀《紅與黑》後的感想
高二年級讀後感:讀《紅與黑》後的心得
高一讀後感:《紅與黑》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