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讀後感(共10篇)

人的心靈生活原是一種混沌,可以理解為我們出身以混沌,認識開始也是以混沌開始,然後有所感唔,理性與情感的劃分只具有十分相對的意義,相對來說理性、意志、情感、它們自已分別有高低之別。

理性有高低之別:低級理性即科學理性、邏輯、康德所說的知性,是對事物知識的追求,高級理性即哲學理性、形上學、康德所說的理性,是對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別:低級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衝動,歸根到底是他律,高級意志則是對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導下的精神性的修煉,歸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別:低級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歡,高級情感是與宇宙眾生息息相通的大愛和大慈悲。

按照這一思路,人性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低級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學理性,一是高級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學理性。簡言之,就是獸性和神性,經驗和超驗。絲毫沒有新穎之處!我只是想說明,此種劃分是比知、情、意的劃分更為本質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

周老師說: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古代思想家老子到現代偉人周恩來他們給我們這個世界創造了保貴的精神才富,他們身上有著如周國平老師所說:融知、情意為一體的代表人物。我們是否在學習偉人的思想的同時,也看到了偉人的思想的足跡。

高中生讀後感1200字:讀《理智與情感》有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2) | 返回目錄

最近兩天,我把《理智與情感》看完了。現在寫一下讀後感。

《理智與情感》與《傲慢與偏見》出自同一個作者,內容有相同之處,這是作者1797年的作品。

1、作者是想告誡年輕的女性朋友,在交男友的過程中,應該謹慎從事,不要輕易動情,任性行事。如果遇見一個條件優越而用情不專的男子來追求,就以身相許,女方會受到極大的精神創傷,難以自參。

2、姐姐埃莉諾非常有見識,遇事冷靜,她的心地極好,富於情感。她懂得怎樣克制情感。妹妹瑪麗安傷心或者歡樂都毫無節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謹慎。瑪麗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自己的行動。而埃莉諾不願被這種衝動所擺布。

3、姐姐埃莉諾心眼兒好,起初是為了無條件地幫助別人,結果卻是幫助了自己。

4、“賣馬看母”,母親很壞,她的兒女有的也很懷。費勒斯太太的有些兒女就是這樣。

5、19歲的露西漂亮,起初愛德華看上了她的美麗。其實露西很壞,纏住愛德華不放。後來愛德華沒錢了,露西馬上拋棄了他。在婚姻問題上男人只看女人漂亮,或者女人只看重男人的外表,都是不對的。早晚得後悔。有時還可能是陷阱。本文中的男主人公威洛比長的很帥,他是害人精。

6、文章的作者強調,如果能有一個心地善良的配偶,會對他(她)的另一半有好的影響。相反,如果有一個心胸狹窄,更加自私的配偶,會使好人變壞,壞人更壞。

7、本文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了威洛比。這個人壞極了,整天無所事事,玩弄女人的感情,不止一個。他無所事事,又虛榮心極強,只是為了玩玩,一向成為習慣,他不控制自己的感情,用各種方法討好女人的歡心,又極不負責。其實他早就想娶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子為妻,來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可釉讓他繼續好吃懶惰,揮霍無度。上天偏偏又給了他儀表堂堂的外表,使他騙了不少女孩子。

我認為外國文學裡有一樣好,它深層次的剖析威洛比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人。作者是這樣描述威洛比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人。其實早期的威洛比性格開朗正直,多愁善感,卻因過早地獨立生活而養成懶散,放蕩和奢侈的習慣。他的心靈,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無可挽救的傷害。社會環境把他變成為好揮霍、慕虛榮;揮霍和虛榮心又使他冷酷無情自私。虛榮心驅使他損人利己,追求虧心的得意。最後威洛比自己對自己心靈上的譴責,比別人受到的傷害還大。

8、找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做自己的終身伴侶,這是作者強調的。品德,人品比什麼都重要。

9、共同的興趣愛好也很重要。

10、作者同樣譴責了女孩的母親。強調了父母在女孩子擇偶方面的重要性,家長心中要有大局,要掌握好大的方向,要有看透人的火眼金睛,要有見識。

11、從作者出版這篇著作到現在,已經2了。社會基本還是沒怎么變,男人擇偶的要求是漂亮的女人,女人找的是有錢的男人。我怎么不明白,人們為什麼不用頭腦去思考問題。

高中生讀後感:《理智與情感》讀後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3) | 返回目錄

來到學校整整一個星期了,在家適當的做了些打算,其中包括多讀幾本好書,回來後發現那邊《理智與情感》已經蒙上了薄薄的一層灰塵,只是裡面完全是嶄新的,淡淡的罪惡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於是,花了三天時間,讀完了這本名著,能吸引我堅持讀完的書不多,名著就是名著,它的魅力就在於此。仔細讀過之後,才體會到那句膾炙人口的話:一本好書,就等於一次生命之旅……

《理智與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獨特的個性,然而就讀者接觸最多和作者想要著重表現的,那就要數達什伍德家的兩姐妹了。

埃麗諾,達什伍德家的大女兒,一個感情豐富而又富於理智的姑娘。從故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她比她的母親和妹妹更加有頭腦與理智。埃麗諾辦事縝密,考慮周全,談吐智慧。不論是對他所愛慕的愛德華還是厭惡的露西,在眾人面前,她都能以禮相待。而且,不論是埃麗諾好奇,喜愛或是厭惡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時,她總能保持一定的冷靜與思考的頭腦,既不顯示出異常的過分的關注,也不讓大家感到自己是個掃興的角色。任何事,埃麗諾總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適。此外,埃麗諾還是個善良的姑娘,善於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善於替他人著想。對於詹寧斯太太,雖然她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她缺乏大腦,但埃麗諾卻總在自己的朋友與妹妹面前談起她的熱心,慷慨與正義。並且為了詹寧斯太太在倫敦自己家中的時光能舒適的度過,而不受瑪麗安的嘲諷與冷漠,也為了瑪麗安不做出過火的事兒而使自身受到傷害,即使自己並不心甘情願,還是同意接受邀請,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顯示了埃麗諾理智的頭腦,但並非說明她是一個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麗諾同她妹妹一樣,擁有一顆富於情感的心,只不過她更善於控制這種情感。她對愛德華的傾心,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情況都從未改變過。她沒有因愛德華的不善言談,行為呆板憂鬱以及眾人對他的指責而遺棄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誠實,穩重,寬容的人品,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為他不幸的第一次訂婚表示同情。並且無時無刻不在為愛德華著想,為能使他的境況有所好轉而努力。甚至在聽說了愛德華早已訂婚的訊息後,埃麗諾依然鍾情於他。得知這訊息後即使她極力掩飾,還是不難看出這個訊息對她的巨大打擊。可見,她對愛德華的感情是強烈的,忠實的,實際的以及是一成不變的。這證明了埃麗諾不僅理智,同樣有顆富於情感的心。並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頭腦來時刻提醒她去制約一些無謂的感情衝動。理智,善良,機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維發達的埃麗諾相比,她的妹妹瑪麗安則要顯得感性許多。拿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兩個女主角與之相比,若把埃麗諾比作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那么瑪麗安當之無愧的要數林黛玉型了。聰明伶俐,卻又過於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葉與蕭瑟,瑪麗安會覺得有種悲傷縈繞心頭,正如當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瑪麗安對待愛情總抱著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總想嫁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對待感情總追求來的轟轟烈烈,浪漫傳奇。對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顯,以致於多次被詹寧斯太太拿來取笑。與埃莉諾不同,瑪麗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觀十分相似,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十分,關懷備至,對待不喜歡的連最起碼的以禮相待也難以做到,總是冷潮加熱諷,給予一副冷漠的面孔。這種情感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推崇的情感觀,但簡藉助瑪麗安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感觀的不妥。瑪麗安最後被威洛比拋棄,在他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觀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差一點丟掉性命,也給朋友和家人帶來了不可擺脫的痛苦。這就是過於感性的弊端。但拋開瑪麗安“感情有餘,理智不足”的缺點,她也是個十分優秀的姑娘。,瑪麗安聰明機智,有正義感,對於自私狡詐的勢力之徒的攻擊,總是立即給與不客氣的還擊。她酷愛讀書,頭腦充實有思想,不同於缺乏常識的平凡之輩。瑪麗安十分愛自己的媽媽和姐妹,無論是感性過頭的她,還是後來受到教訓,最終變得理智的她,都不願讓自己的朋友,尤其是親人因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並且,在變得理智後,盡力去彌補自己因過於感性而帶來的損傷。像故事裡說的“一但瑪麗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會用一切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的確是個好姑娘,不是嗎?

說完了故事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再來談一位同樣生著俏麗面容,擁有理智頭腦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爾,詹寧斯太太的親戚,愛德華的第一個訂婚對象。這位小姐既不同於瑪麗安,有豐富的情感,也不同於埃莉諾,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謂是一貧如洗,“理智”上也只能僅僅被稱作富有。她是個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機關算盡,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實際上滿腦子歪門邪道,虛情假意。她財產不多,為了生活的富裕,先與愛德華訂婚,當愛德華因為她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之後,又將其拋棄,轉而嫁給愛德華的弟弟。在這同時,還總是對埃麗諾進行惡意中傷,以滿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還裝得無比可憐無辜。好在埃麗諾每次都能給予不卑不亢的還擊,讓露西無法得逞,看時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於拍馬奉承,為此贏得了許多人的歡心,被視為掌上明珠。但要問她究竟喜歡誰,愛慕誰,我想出了金錢也別無他人了。

通過這三個人,想必作者已經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很清楚了。人要有豐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時候應受到理智的制約。簡認為謹慎行事和內心衝動應保持平衡。她對金錢可以買到高雅生活的觀點表示尊重,但對簡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部作品是圍繞著理智與情感而展開的,實際上也是為繞著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主題而延伸的,重在說明人固然是一個情感個體,但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具體的社會人,既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個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約,使其能與社會融洽,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是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在理智戰勝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幸福……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500字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4) | 返回目錄

這本書是簡·奧斯丁的。我非常喜歡她的另一本書<傲慢與偏見>.我覺得她的書的情節跌宕起伏,讓我似乎讀了一點就再也放不下了。所以,一看到她的這本<理智與情感>就不得不放下了正在讀的<包法利夫人>.還好,我的選擇是對的!這本<理智與情感>似乎帶給我太多的意外了。我從沒想過,小說的劇情還可以是這個樣子的。當然,我更喜歡作者本人。知道嗎?從這本書里我所感悟到,或是學到的格言就是: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

不是嗎?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理智的姐姐和一個感性的妹妹。最終妹妹還是因為在愛情上受到了無限量打擊,隨後,終於明白了,理智是很重要的。最後,他們都找到了愛他們,也是他們所愛的人。過上了美滿的生活。這個與許多當時英國的小說不同,他們都在用悲慘的結局去抨擊當時社會的險惡的時候,簡·奧斯丁去卻塑造了這樣一個圓滿而讓人嚮往的結局。當然,就因為這,在看完其他人的小說的時候,你會覺得,當時社會的骯髒與腐朽,甚至,你會懷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最聖潔無私的愛情的存在。可是,當你看完簡·奧斯丁的作品之後,你的那種消極心態,就會被作者的魔法趕跑了。

我相信,作者同我們一樣。不願去承認,也不願用黑色幽默去諷刺愛情。她試著用良知和美好的結局來喚醒人們的渴望,來教導我們,要善良。要相信,愛情真的存在。

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5) | 返回目錄

~-5-23 字數:939這個故事中的人物像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一樣,有弱點,正是這些弱點導致了他們的不幸。他們高傲而自私,他們常陷於感情糾葛之中,以至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凱薩琳與希斯克利夫曾經是多么幸福的一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用種種描寫這種純真情感的詞去形容他倆都不為過。可是我們要知道,世間有一種可以污染一切純潔事物的東西叫“虛榮”,凱薩琳懷著心中的高傲,嫁給了富有的艾加?林頓,嫁給了她對其並無愛意的艾加?林頓。說得更加坦白一些,美麗的凱薩琳事實上嫁給的是金錢和地位。可憐的希斯克利夫,在他心中留下的是創傷、是仇恨。他想報復凱薩琳可同時卻依然深深愛著她。人,也許就是如此矛盾的動物吧! 凱薩琳放不下的是虛榮,希斯克利夫放不下的是仇恨。而他們都放不下的是對方。愛並憎恨著,這也許是我們無法了解的,而令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不惜一切地犧牲、傷害身邊的所有人來報復對方。他們是這樣的義無反顧,如同書名《呼嘯山莊》那樣呼嘯著向前、咄咄逼人。排山倒海的仇恨讓我有些窒息。 電視劇中常說,一個人若沒有轟轟烈烈的愛過,那他的這一生是可悲的。可我認為兩個人如果愛到凱薩琳和希斯克利夫這種地步,那他的人生更是淒悽慘慘、可悲可嘆。我想人應該學著放手,學著忘記,學著淡然。忘記人生路上的所有傷痛,淡然生活中的一切不快。 用一生的時間去憎恨、去保持虛榮,可最終還是回歸到最初的平靜與安謐。在面臨暗潮洶湧時,學著去放手,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相信凱薩琳與希斯克利夫的一生錯過了許多美好的事情,錯過了許多平靜中的美麗。 這本書的大部分都充斥著仇恨與虛榮的陰影,讓人精神都緊繃著,可在結尾部分作者卻用了出乎意料的溫和且純潔透明的筆觸。字裡行間中瀰漫著一種冷冷清清的悽美。你會發現平靜得難能可貴: 您回到畫眉山莊的路上會經過教堂墓地,您可以看見靠近荒原的三個墓碑,中間凱薩琳的已經舊了,被周圍生長的雜草掩住了一半。一邊是艾加?林頓的,另一邊是希斯克利夫的新墓碑。如果您在那兒呆一會兒,看著在溫暖夏日的空氣里紛飛的昆蟲,聽著在草叢中喘息的柔風,您就會知道在靜謐的泥土下,長眠的人在多么平靜地安息。

熾熱的愛會燒毀一個人的理智,平靜而深沉的愛卻讓人回味永生。感點獨特而深刻,語言簡潔而流暢。 (孫梅點評)

《理智與情感》英語讀後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 | 返回目錄

Sense and Sensibility was the first Jane Austen published. Though she initially called it Elinor and Marianne, Austen jettisoned both the title and the epistolary mode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ut kept the essential theme: the necessity of finding a workable middle ground between passion and reason.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Dashwood sisters, Elinor and Marianne. Whereas the former is a sensible, rational creature, her younger sister is wildly romantic--a characteristic that offers Austen plenty of scope for both satire and compassion. Commenting on Edward Ferrars, a potential suitor for Elinor's hand, Marianne admits that while she "loves him tenderly," she finds him disappointing as a possible lover for her sister.

Soon however, Marianne meets a man who measures up to her ideal: Mr. Willoughby, a new neighbor. So swept away by passion is Marianne that her behavior begins to border on the scandalous. Then Willoughby abandons her; meanwhile, Elinor's growing affection for Edward suffers a check when he admits he is secretly engaged to a childhood sweetheart. How each of the sisters reacts to their romantic misfortunes, and the lessons they draw before coming finally to the requisite happy ending forms the heart of the novel. Though Marianne's disregard for social conven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the world well-lost for love may appeal to modern readers, it is Elinor whom Austen herself most evidently admired; a truly happy marriage, she shows us, exists only where sense and sensibility meet and mix in proper measure.

This article is from internet, only for studying!

《理智與情感》英文讀後感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7) | 返回目錄

Sense and Sensibility was the first Jane Austen published. Though she initially called it Elinor and Marianne, Austen jettisoned both the title and the epistolary mode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ut kept the essential theme: the necessity of finding a workable middle ground between passion and reason.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Dashwood sisters, Elinor and Marianne. Whereas the former is a sensible, rational creature, her younger sister is wildly romantic--a characteristic that offers Austen plenty of scope for both satire and compassion. Commenting on Edward Ferrars, a potential suitor for Elinor's hand, Marianne admits that while she "loves him tenderly," she finds him disappointing as a possible lover for her sister.

Soon however, Marianne meets a man who measures up to her ideal: Mr. Willoughby, a new neighbor. So swept away by passion is Marianne that her behavior begins to border on the scandalous. Then Willoughby abandons her; meanwhile, Elinor's growing affection for Edward suffers a check when he admits he is secretly engaged to a childhood sweetheart. How each of the sisters reacts to their romantic misfortunes, and the lessons they draw before coming finally to the requisite happy ending forms the heart of the novel. Though Marianne's disregard for social conven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the world well-lost for love may appeal to modern readers, it is Elinor whom Austen herself most evidently admired; a truly happy marriage, she shows us, exists only where sense and sensibility meet and mix in proper measure.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600字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8) | 返回目錄

人的心靈生活原是一種混沌,可以理解為我們出身以混沌,認識開始也是以混沌開始,然後有所感唔,理性與情感的劃分只具有十分相對的意義,相對來說理性、意志、情感、它們自已分別有高低之別。

理性有高低之別:低級理性即科學理性、邏輯、康德所說的知性,是對事物知識的追求,高級理性即哲學理性、形上學、康德所說的理性,是對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別:低級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欲望、衝動,歸根到底是他律,高級意志則是對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導下的精神性的修煉,歸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別:低級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歡,高級情感是與宇宙眾生息息相通的大愛和大慈悲。

按照這一思路,人性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低級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學理性,一是高級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學理性。簡言之,就是獸性和神性,經驗和超驗。絲毫沒有新穎之處!我只是想說明,此種劃分是比知、情、意的劃分更為本質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

周老師說: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古代思想家老子到現代偉人周恩來他們給我們這個世界創造了保貴的精神才富,他們身上有著如周國平老師所說:融知、情意為一體的代表人物。我們是否在學習偉人的思想的同時,也看到了偉人的思想的足跡。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800字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9) | 返回目錄

簡·奧斯汀以反諷刺的手法寫了她的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情感》,但寫作技巧相當熟練。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人物個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實細膩,讓人由衷地感嘆簡·奧斯汀對人性的洞察。情節圍繞著兩位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展開,揭露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一種風俗,重門第而不顧兒女感情和做人權利的醜陋時尚。如同書名展現的那樣,整個故事集中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衝突。

瑪麗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餘;約翰·達什伍德夫婦是理智有餘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虛偽,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上卻冷漠無情,自私透頂。簡·奧斯汀在故事裡對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讚揚,儘管對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時加以諷刺;然而對缺少感情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虛偽的人,卻表現出極度鄙視的態度。簡·奧斯汀最讚賞的是埃莉諾,因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這裡也闡述了簡·奧斯汀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即不能沒有感情,也不能過於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與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選擇伴侶的自由。這在當時的英國,應該是一種叛逆的行為。

理智與情感好比一把雙刃劍,堅持理智,可能會傷了情感,照顧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處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範圍內保持理智,當然最好,這是運用這把雙刃劍的最好方式。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面臨著取捨時,你是理智多於情感呢?還是情感多於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樣,表面上很有情感內心卻很自私自利。所以,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駕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讀後感作文:《理智與情感》讀後感800字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10) | 返回目錄

記得第一次看《理智與情感》的時候,大概還是國中,好喜歡那個活潑潑的妹妹,或許是那時候的凱特滲透了一股子古典純真的美麗,實在是太過動人。很清晰地記得,瑪麗安說,我讀的書越多,越不可能遇到真正的愛情。然後就想起布蘭登上校跟著歌聲走進來,看到鋼琴前的瑪麗安,陽光撒在臉上,光暈一地,那真是如畫一般,入情入景。

所以那個時候選擇了朝氣的瑪麗安去喜歡。仿佛你低眉就有人猜想你是淺笑或是低泣,仿佛你歡笑就能給整個屋子帶來陽光,仿佛你端坐在那裡任鏇律從指尖汩汩流出而所有人都安靜地淌在你的音符里沉醉,仿佛你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必因為任何外界而磨滅自己的稜角,仿佛因了青春有了朝氣洋溢了才華飛揚了俏皮就可以任性地讓全世界都可以繞著你轉。

然而那個瑪麗安只在不懂事的年紀里煥發著她的光芒。所以時隔多年,看到bbc重新翻拍的三集版《理智與情感》時,我分明地將更多的喜愛給了瑪麗安的姐姐,那個曾經在我的世界裡沉默著的埃莉諾。沒有那樣環繞的光芒,沒有那么俊俏的臉龐,只是安靜地為你分憂,然後忍著自己的悲傷,依然撐起你的希望。

同樣的出身背景、成長經歷,然而她們於我就像是成長的兩個階段,儘管她們的差異其實只是靜態的性格問題。埃莉諾那樣的人在一個人的初期應該很少見吧,隱忍而克制,善解人意。更多的我們都只是瑪麗安。我原來以為最光鮮美好不可企及的事物其實只是我們生命某個階段的常態,而終將被扼殺。

那個單純到任性的瑪麗安最後還是心甘情願地安靜在她曾經不屑一顧的人身邊。而我不再迷戀自己為她披上的光暈,理智大於情感,成長真的是一種妥協。而這種妥協,我卻不想否定,就如這篇博文並不是為了紀念每個人都曾經是的瑪麗安。我不再那樣依戀張狂的任性。

最近只是途經別人的故事,打破曾經引為宿命的大概不只是衝動。宿命都沒有了,無處安身,那不是最好的避難所么?突如其來的截然而止讓人並不好受。在我這樣羅嗦完了理智與情感的pk之後,我還是笑自己,或許我才是最幼稚的那一個。

編輯推薦: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500字
《理智與情感》讀後感1200字範文
高中生讀後感作文:《理智與情感》讀後感1000字
讀後感1500字:讀《理智與情感》有感
國中生有關理智與情感讀後感:理智與情感
九年級暑假讀後感英語作文:《理智與情感》英語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