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高爾基讀後感

高爾基三部曲《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的面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歲時,母親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產,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飽嘗了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五年後,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

第三部是《我的大學》

《童年》講述了高爾基悲慘的童年生活。高爾基的出生並不好,家裡也窮,但是他們一家三口過的很幸福。可自從他爸爸去世以後,他們的命運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在外祖父家裡,高爾基做錯了事就要挨打,還要幫助家裡幹活,很是辛苦。在這個家裡,只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那就是“小茨岡”,他是高爾基的外祖母在自家門口撿到的。“小茨岡”很能幹,也很會照顧人,高爾基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榜樣。在後面的日子裡,高爾基沒少挨打,但有了“小茨岡”教他的小竅門就不怕了。後來,高爾基的媽媽又有過一次婚姻,就是這次婚姻,害死了高爾基的媽媽,高爾基只能和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最後外祖母外祖父都死了,他只好孤單的在人間生活。

就整篇文章而言,我最喜歡它的結尾。結尾是這么寫的:“埋過母親幾天后,外祖父對我說‘喂,列克謝,你不是一枚獎章,我脖子上不是掛你的地方,你到人間混飯吃去吧……’於是我就到人間去了。”這個結尾,就把這本《童年》直接過度到了《在人間》。

童年》讀後感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