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讀後感400字

假如沒有唐僧

國小五年級,再讀《西遊記》時,發現對唐僧厭惡到了極點:其實《西遊記》也就是那么一檔子事,主題就倆字——取經!從西天取到真經,然後把經書交給皇上這故事也就完結了。之所以成為了洋洋灑灑一百多回的神話小說,主要原因就是——唐僧。想想看,孫悟空是齊天大聖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取經?一跟頭的事!雖說八戒、沙僧是沒有悟空厲害,可怎么算也是日行千里的主兒。到大雷音寺取個經,幾天就辦成不是問題吧?可問題就出在了唐僧身上,使自己3個本領高強的徒弟那騰雲駕霧的本事不能施展。這也就算了,可偏偏他還是令妖怪們垂涎三尺的金禪子轉世,再加上他不分黑白,不識人妖,常念那緊箍咒令忠心保護自己的大徒弟孫悟空滿地打滾,折騰的死去活來,甚至還趕回了老家,這便給這條本已遙遠艱難的路又增添了不少的“色彩”。要是沒有了唐僧,這一路不知道少了多少麻煩,減了多少曲折,節約了多少金子似的時間啊。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自己的成長,我逐漸理解接受了故事中這一切的安排,這正是吳承恩老先生的高明之處。取經,本是一種事業,但實際上已經成了唐僧所堅韌不拔地追求的一種理想的象徵。假如沒有了唐僧,《西遊記》便成了單純的打打殺殺的神話故事。“不經歷風雨,怎么現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是的,沒有了唐僧一路的曲折坎坷,這“取”經的意義又在哪裡?這部魅力永恆的小說又何以傳承至今?

假如沒有配角

我把豬八戒,沙僧,各路神仙、妖怪等其他的人物都稱為配角。一個小說的成功取決於故事的情節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主角的塑造也要依靠配角的襯托。《西遊記》並沒有犯大多數神話犯的錯誤——完美。《西遊記》里並沒有哪一個人物完美無缺,配角只不過缺點暴露的更明顯些罷了,豬八戒的好吃懶做,沙僧的老實沒心眼,妖怪們的貪婪以及神仙們的庸笨……這一切的一切卻成了小說中的必須,沒有了他們,孫悟空的英雄從何而來?沒有了他們,唐僧的善良又怎么表現?如果沒有了配角整個小說便如同雞肋一樣索然無味……這一路分析下去,才發現這各個人物是缺一不可的,這一切組合在一起是那么的恰當,正好構成了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妙,妙不可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經成為了一名初二的中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此時再讀《西遊記》,發現了其中更多的精華:孫悟空的智勇,唐僧的善良,豬八戒的缺點雖多但心眼卻不壞,再想想沙僧的老實又何嘗不是優點呢?《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真是教給了我太多的東西,而這些都是以後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它令我善良寬容,嫉惡如仇;令我面對困難時努力想辦法去戰勝,而不是逃避;更多的是,使自己摘下了完美主義的眼鏡,理解了“缺點產生美”的觀點——我不會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一遇挫折便哀聲不絕,也不會一發現別人的缺點便對此人厭惡,因為我從《西遊記》中體會到了缺憾也可以產生美,人無完人,不是嗎?我要感謝吳承恩先生。是他用超凡的智慧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雖充滿曲折與艱辛但結局依舊圓滿地夢。假如沒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