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生面試求職禮儀



首先,要轉變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差異性,採用個別化,探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

其次,要轉變“課程與自己無關”的觀念。

二、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關係。

三、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方式

“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於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注重在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教材。因此,寫教案這種傳統的備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以學論教”的評價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要求。除了寫教案,教師可能更多地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認識水平來反思自己的教案是否可行,並及時加以修正,有時甚至要走進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在課前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堂課。同時教案的使用和設計也需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和實效性。例如:現在的教案並行設計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兩大部分,使教師從關心如何教到更多地關心學生如何學,將有助於教師同時並重教與學;設計了“學情分析”、“教學後計”等內容,便於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後總結、反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教案並不是寫得越工整就說明教師備課越認真。

四、改變了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

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重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麼。也許一個板書並不漂亮,口語表達並不是很乾淨利落的教師也能上出一堂好課來。因為“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表達能力已不再是評價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只要這位教師為了每位學生的健康發展來組織教學活動,為每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營造了“民主、平等、開放”的空間,並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發展,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許板書由學生來寫,總結是學生歸納並說出來的,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

首先:關注每一位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有待點燃的“火把”。他們有主動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動探究知識的願望,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位學生提供自我學習和發展的空間,滿足每位學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發展的需求。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自學習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