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習尷尬何其多

缺乏實踐經驗一直是大學生就業的“軟肋”。眼下受金融危機衝擊,企業崗位緊縮,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越發凸顯。在這種背景下,實習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就業前奏。

然而,即使高校給每位大學生在畢業前都安排了必要的實習期,而且實習環節也作為相應的學分計入了大學生的在校成績,然而,大學生的實習卻往往淪為形式。用人單位不,學生實習期走過場,高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種種跡象讓這一必要的就業前奏似乎變成了“亂彈琴”。

專家建議,要縮短用人單位需求與大學生實際能力的距離,就必須有效利用實習這一大學生從校園到真正步入社會前的實踐機會,從高校、企業、大學生自身三方面加以規範,提高大學生的就業效率,緩解大學生就業難。

實習: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籌碼

“我們是很看重實踐經驗的,一般都不招收應屆畢業生,而是選擇經驗更加豐富的應聘者。”在廣州市南方人才市場的招聘現場,一家醫院的招聘人員江小姐告訴記者。記者近日在人才市場走訪發現,不少用人單位都希望能夠招到實踐經驗豐富的畢業生,最好是“來之能戰,戰之則勝”。

事實上,和江小姐所在醫院持同樣看法的用人單位不在少數。智聯招聘網近日針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調查表明,57%的企業招聘官在招聘畢業生時,首先看實習的經歷和表現。在人力資源部門眼中,實習經歷豐富的學生是“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學生。

越來越多的高校也注意到實踐經驗可以增加學生就業籌碼。為了提升就業競爭力,不少高校安排學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專門抽出時間走出校園,踏入社會到用人單位實習。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XX年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為基地建立了自己的實習陣營,暨大新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可利用暑假時間到南方報業旗下的報刊進行實習。廣東白雲學院也開拓了一批實習基地企業,學生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到企業去鍛鍊。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認為,學校目前進行的主要是理論教學,和實踐工作存在脫節的現象,而實習是將理論和實踐很好結合在一起的機會。范以錦表示:“學生一定要實習。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回到學校之後才能通過獨立的思考提升自己創新的能力,從而提升就業競爭力。”

武漢大學金融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黃盼盼經過了她自己也記不清的筆試和面試之後,拿到了廣東一家銀行的實習錄用通知。“實習經歷對找工作真的是很重要。想進好的單位就必須有好的經歷。實習不好,應聘時就沒有強的競爭力,很容易被刷掉。” 黃盼盼說。

章彭供職於廣州某報業集團,學生時代曾經在某中央級媒體實習近一年。“可以說是在這箇中央級媒體實習的經歷幫我敲開了現在單位的大門。”章先生說。

廣州一家諮詢服務公司的招聘官歐陽先生介紹,實習經歷在學生的個人簡歷中所占的比重超過50%,他說:“要在短短十幾分鐘的面試里對畢業生做出準確的判斷是很難的。只能看他們是否具備實習的經歷以及期間的表現。”

實習尷尬何其多

實習可以提升競爭力,增加就業砝碼。實習如此重要,眾多走上實習崗位的學生是否適應這種就業前的熱身?用人單位又是如何看待前來實習的學生?記者走訪了廣州部分企業和一批正在實習的學生髮現,實習充滿了眾多不為人注意的“尷尬”。

蘭州大學廣告專業的鄧曼君在投了無數簡歷面試了4家公司之後,終於接到思源廣告公司的實習通知。“我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了”,鄧曼君說。從年初到達廣州到接到實習錄用通知,她已經在廣州漂泊了整整一個月。鄧曼君告訴記者,她所在的班級一共有18名同學到廣東來實習,大部分同學都有和她相似的尋找單位的經歷。到她上班的那天,班上還有3名同學正在等待面試通知。

實習單位難找,找到單位也不一定能很快上手做事,是實習生面臨的又一個尷尬局面。目前在一家網站實習的馬小平頗感到鬱悶,因為到單位已經一個多月,但每天到公司都是幫忙整理資料,派發傳單,幾乎接觸不到任何和專業有關的東西。事實上,像馬小平這樣遭遇崗上閒置的遭遇並非個案,而是大部分實習學生都會遇到的尷尬經歷。

此外,實習成本高也是大部分實習學生所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在廣州一家報社實習的小羅,和6個同學一起在天河區崗頂租了一套公寓,房費加水電費平攤下來每個月需要約300元,吃飯約300元,電話費100元,交通費100元,加上零花錢,一個月的支出差不多1000元,而在報社實習卻沒有任何的收入。

實習生處境尷尬,用人單位介紹,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在媒體工作的黃小姐說,每年暑假他們都會給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我們接收實習生只是出於一種社會責任,即使沒有實習生,我們現有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完成手頭的工作。”黃小姐表示。

廣州一家軟體測試公司的林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會給實習生少量的餐補,“實習生能力不強,對單位的貢獻也不大,我們還要培訓他們,因此只能給他們少量的補貼,不可能提供更高的工資的。”

實習生在單位受到冷遇,除個人因素外,范以錦認為用人單位也有一定責任。但歐陽先生表示用人單位也有自己的難處。“實習生沒有什麼經驗,能力都不是很強,我們是不可能讓他們參與具體的項目的。萬一把事情搞砸了怎么辦呢?”

如何化解尷尬更好實習

實習尷尬多,但每年依舊有成千上萬的大學生走進用人單位去進行就業前的熱身。單位難以尋找,實習尷尬頗多,是什麼導致了大學生“實習難”現象的出現?

范以錦曾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董事長,他認為現在出來實習的學生越來越多,而招收實習生的單位有限,僧多粥少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實習難”的問題的出現。

林先生還發現,實習生存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動手能力缺乏,理論知識豐富但實際操作能力不足。“希望學校要注重培養實踐性強專業的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他說。

廣東白雲學院負責就業的老師介紹,用人單位在選擇實習生時也會像選擇員工一樣挑剔,因此實習生與崗位的比例至少應該是1:1.5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學校有XX名學生要出去實習,則至少要有3000個崗位才能保證大學生的實習需求。

這位老師說,白雲學院十分重視學生的實習,每年都會去拜訪企業,但是現在實習崗位稀缺,“學校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並不熱心。建議以政府的名義要求企業特別是大中型國企按照企業的規模來接收實習生,讓我們的大學生實習有地方可以去。”

據了解,英國政府為了讓大學生在畢業前能夠積累到實踐經驗,不久前推出了“全國實習計畫”。政府承諾拿出1.4億英鎊,補貼用人單位,要求公共機構、慈善組織和經濟部門增加3.5萬個實習崗位給學生鍛鍊和展現的平台。

白雲學院老師建議,政府可以給實習的學生一些補貼,同時給接收實習生的企業稅收方面的優惠。他說:“實習是一種準就業,可以減少企業招工的風險。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如何,合不合用,能力怎樣,企業十分清楚。直接留用實習生比去供需見面會上要,去網上招聘的風險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