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拼爹” 沒有最後贏家

“貧二代”一詞的簡單特徵是“出身貧寒、社會關係缺乏,求職過程中全靠個人奮鬥”。有媒體在北京等地的7所高校調查,結果70%的被調查者認為,在就業應聘中,由於家庭狀況不佳,他們或多或少遭遇過來自各方的壓力。因為求職“拼爹”決定了“貧二代”求職者的境遇,很多應屆畢業生因此產生了悲觀情緒。

“他們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兒”,這是一位在求職“拼爹”過程中落敗大學生的感慨。這感慨中帶著失意和不滿。

事實上,大學畢業生找工作要靠關係、靠家庭背景,近年來已成為普遍現象。中國社科院發布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表明,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1倍。北大的一個問卷調查則顯示,行政管理人員子女的工作落實率,要比農民子女高出約14個百分點。

所謂的“拼爹”,是說那些有地位和關係的家長,能夠動員和利用所掌握的資源,為子女就業提供有效的服務,幫他們輕鬆謀到一個好職位。而那些出身工農家庭的孩子,哪怕個人實力較強,也會在求職競爭中失利。比如有媒體在報導中舉了個例子,一位從大三開始便在某報社實習的女生,工作勤奮並得到了上司的錄用許諾,然而到了最後階段,她並未得到職位,上司悄悄向她透露,入圍者“都是本城有錢人的孩子”。

求職時需要“拼爹”,對缺乏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心理傷害是巨大的。前年,貴州某高校一位大四學生為了能順利找到合適工作,竟在網上發貼徵集一名公務員當乾爹。

筆者以為,如果求職“拼爹”成為職場甚至時代的遊戲規則,不僅對很多貧困大學生不公平,對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極為不利。任由就業“代際效應”繼續發展,社會和諧會受到嚴重威脅。

體現公平,應該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前提與基礎。而求職進入“拼爹”時代,背離了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規則,破壞了公平,整個社會都將為此付出不菲的代價。實際上,無論是大學畢業生、用人單位,沒有人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不合理現狀,讓大學生和求職“拼爹”說再見呢?有專家提出,缺乏家庭背景的大學生要自強不息,“笨鳥先飛”,這無疑是應當的。但是,光靠大學生自己努力,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必須在制度和法律上有所作為,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

讓“好爸爸”們失去以權和錢為子女謀職的空間,讓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平等,讓職場更加規範運行,求職“拼爹”的風氣必然會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