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網申”幕後操作的“潛規則”



該網友還介紹道,自己所在的班級人均進行幾十份“網申”,但通過“網申”獲得筆試面試機會的同學比例為0%,他非常失望地提醒比自己低一屆要找工作的同學,“千萬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網申’上面,因為你付出的遠遠小於得到的。”

答:

關鍵字過濾掉大多數

“網路簡歷的投遞量是相當巨大的,我們不會一封一封逐個瀏覽,而是按照企業方的委託,搜尋關鍵字尋找合適的人才。”黃妮韞打開他們為某房地產公司某崗位製作的“網申”材料庫,輸入“清華+本科及以上+建築”三個關鍵字,系統立刻篩選出一百多份簡歷,“通常企業方對應屆生的招聘都會對學校、學歷、專業等方面有所預期,所以我們一般只從符合這些條件的簡歷中進一步搜尋人才。”

黃妮韞介紹道,校園招聘篩選“網申”簡歷時,往往重視名校和對口專業,而社會招聘篩選簡歷,則是更注重名企工作經驗、工作年限、項目負責經驗等技能資歷。

“大多數非名校、非對口專業的求職者們據此可以了解為何自己的‘網申’得不到回應,由於‘網申’多是以傳送簡歷和求職信的方式進行的,用人單位很難全面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很多情況下,‘名校’就成了不少企業作出用人決定的重要依據。”黃妮韞指出,目前“網申”成功率較高的學生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重點院校。

二問:

“網申”注重表面功夫?

說到“網申”,去年畢業的某民營企業董事長秘書熊毅非常憤憤不平地評價道:“‘網申’就是給投機者玩的遊戲,那些精於自我包裝和吹噓的人才會受益,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反而會被埋沒。”一向有些恃才自傲的熊毅坦言自己就是不擅長“網申”的“不得志者”。

記得當年找工作之初,熊毅也曾信心滿滿地進行過多次“網申”,“我的首選工作是媒體,其次是公務員,因此一開始都是進行各大紙媒和國家公務員的‘網申’。”熊毅心想自己這么有文采,在大學裡都出過兩本個人詩集了,在中文系也是個小有名氣的才子,隨便進個報社完全沒問題的,於是一邊例行公事地進行“網申”,一邊就在準備筆試和面試了。沒想到接二連三的面試通知發下來時,熊毅都是榜上無名。

“他們說我太不重視‘網申’了,我不就是沒有特意在電子簡歷上搞油頭粉面的數碼照片嗎?不就是沒有挨個去填那些冗長的類似自我評價的問題嗎?”熊毅覺得“網申”的方式太有問題了,他的優秀無法體現。

答:

精細簡歷易脫穎而出

“通常對‘網申’關鍵字過濾後,我們會對每封簡歷逐個做‘簡歷評估’,項目包括個人形象、工作匹配、回答問題、基本項目、獎勵、企業實習、自我評估等10個方面。每個欄目都要打分,最後評估出這份簡歷的優劣。再按照分數從高到低選擇前多少名進入筆試或面試。”黃妮韞調出一份評估為94分的電子簡歷,解釋道,這名求職者有貼數碼照片,照片清晰、五官端正,因此“個人形象”這一欄可以填滿分;且對系統設定的所有問題都有詳細回答,可見態度誠懇,“回答問題”這欄也可以打滿分;有獎勵、有詳細地介紹實習經歷,自我評估用詞恰當……綜合看來,這是一份能讓招聘方完整地了解求職者的優秀簡歷。

“簡歷數量多時,熟練的HR們往往會以1分鐘處理2~3份電子簡歷的速度進行評估和打分,因此求職者必須精益求精地進行‘網申’,才能使自己有機會脫穎而出。”黃妮韞提醒,求職者一定要詳盡描述自己的項目研究或實習成績,儘可能詳細地回答每開放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