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牆之下觸摸歷史

在沅水與巫水的交匯口有一座古老的商城,它就是洪江。沈從文在他的《沅水上游幾個縣份》開篇中曾這樣描述:“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貨以木材、桐油、鴉片煙為交易中心。市區在兩水匯流一個三角形地帶,三面臨水,通常有“小重慶”稱呼。”沅水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水量豐沛。而在洪江交匯的竟有大小溪流41條。
因水興商,因商繁榮。在崇山峻岭綿延不止、陸上交通十分不便的西南地區,這寬闊的水域自然顯現出其水上交通的巨大優勢。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驛站,自唐代起,這裡開始形成往來交易的墟場,至明代,這裡已吸引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商賈和流寓之人紛至沓來,成為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流通“通衢”要塞和文化中心。當時這裡船隻密集,帆檣招搖,有“見船不見水”之說。大量的鴉片經這裡西南達滇、黔、桂,東北至吳、越、楚。來自全國各地的商賈豪富在這裡築宅建鋪,經營各類商品物質;尋著商機而來的各色人等在這裡鑽營謀生。於是這裡成了一座淵源深厚的商業古城。《洪江志》中記載:“洪江寄命於商,全城3?76萬人,經商者就有1?5萬人。”
那時,洪江的木材商就有200多家,從業者幾千人,輸出總額占洪江市場貿易額的35%,運輸的木排長達十多里,堪稱洪江一大風景。洪油是當時與絲綢、瓷器齊名的一大出口品牌。那時,洪油每年輸出20萬擔。晚清時候,洪江經營洪油的大字號就有十多家,貿易額占洪江商業資本的1/3。沈從文在《常德的船》中寫道:“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巨無霸的船隻,應當屬洪江油船”。鴉片是當時商界第一奪命買賣,但從清朝到民國,鴉片是洪江的主要稅源。當時的厘金局稅收內容主要就是鴉片稅和花稅。同時,這裡又成了名副其實的移民古城,匯集著29大會館,融入了閩越文化、吳越文化、南粵文化、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芷蘭文化及楚文化。而貫連這些文化的經緯則是洪江特有的商業文化。
車輛進入洪江後但見一條大江倏然在眼前舒展開來,水面寬闊碧綠,船隻悠然往來。江上一條鐵橋飛架。
後來我們才知道,鐵橋連著兩個叫“洪江”的地方。不過橋的洪江才是沈從文筆下的洪江,原是洪江市,一個縣級市;而橋那邊的洪江原是黔陽市。改革開放後,這兩個市曾合併為一個洪江市,可是由於遺留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導致兩市最後重新分開。分開後,黔陽市拿走了“洪江市”的名字,而使得洪江市無奈改名為“洪江區”。
古商城就在洪江區市中心。這裡現在還完好地保留著明清以來的380餘棟古窨子屋,8大油號,18家報館,23家錢莊,29大會館,34所學堂,48個半戲台,50多家青樓,60餘家煙館,70餘家酒店,80餘家客棧,200餘個作坊和近千家商鋪。占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唯一古商城,被譽為“活的中國傳統商業教科書”。是我國內陸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活化石。380餘棟古窨子屋呈“七沖八巷九條街”的井字型格局排列。其建築結構獨特,以四合院的形式毗鄰而築,一般一進二層,二進二層或三進三層,三層上南北間有木製天橋通連。房屋布局為前店後宅或上店下宅。屋內常有石板製作的長方形太平缸,雕有精美的花鳥魚龍圖案,用來蓄水防火,養魚觀賞。窨子屋以高高的封火牆圍砌,屋頂從四面八方按比例向內傾斜,形成天井,以納陽光。這些灰色高牆看上去像城堡,據說是為了防火防盜與防紅杏出牆。牆面斑駁陸離,許多地方都泥灰剝落,露出了裡面的青磚,昭示著歲月的痕跡。許多牆上都刻有商號,窗小而少。有些大門及封火牆按著風水的說法建成了弧形或斜角。地面全由青石板鋪成,巷道幽深、危牆林立,古意油然而生。
循巷走去,肖恆信油號、楊義齋木行、徐福隆商行、絲綢布莊、美孚洋行……一家家招牌在眼前幻化,我們仿佛走進了歷史。洋行里數銀子的聲音、店鋪里撥算盤的噼啪聲、碼頭上劃篾片包木材的聲音、釘滿門釘圖案的大門吱吱呀呀開閉的聲音和唱戲喝彩的清腔韻調嘈雜聲在幻覺中此起彼落。那些只出現在書籍、影視中的“淮鹽緝私局”、“汛把總署”、“厘金局”、“鏢局”、“煙館”及青樓在這裡依然保存完好,門窗閣樓雕刻精美,煙館的牆上還貼著那時的招貼畫,向人們昭示著那個商業繁榮、商賈雲集的輝煌時代。青石板上那踢踢踏踏的腳步聲卻又將我們帶出那個繁華不再的時代。

※本文作者:東施之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