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印象





近年來,由於保泉工程的到位,號稱“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一直持續噴涌,始終沒有完全斷流。看來,濟南的泉水復涌,給濟南人和遊人帶來的不僅是歡樂,更是激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大明湖冬韻。冬日走在聞名遐邇的濟南大明湖畔,看遊人在茫茫的迷霧裡湖中泛舟,寒風陣陣吹拂著臉頰,午後的陽光穿過霧氣,照耀在湖面上波光閃閃。
眼前,是一片靜靜的湖光山色,在蕭瑟冬日裡卻顯示出勃勃生機,看那水波氤氳中蕩漾著冬日的夕陽,將四周渲染地格外靜謐與溫暖,此時此地更需要在波光粼粼的律動里飄起一曲美妙的音符,讓人們久久地沉醉於這浪漫的詩情畫意中。
濟南素有“泉城”之稱,全城湧出的泉水有百餘處,其中名泉七十二處。大明湖即是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滿時從宋代修建於北岸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因而湖水“恆雨不漲,久旱不涸”,常年保持較固定的水位。此外,大明湖具有“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
經人介紹,大明湖公園面積86公頃,其中湖面46公頃。湖上有歷下亭、匯泉堂、湖心島等大小島嶼六處,公園裡的自然景觀優美宜人。冬日漫遊明湖,湖水依然是波光粼粼,鳶飛水鴨躍,鯉魚翔淺底,遠遠地眺望遊船穿行在湖心。隆冬季節,風吹的還是很和緩,置身於大明湖湖畔,仍是心曠神怡。冬季雖然沒有春天的垂柳青青,夏日的滿池荷香,卻也是水波縹緲,敗柳搖曳,湖池裡一派暖暖的色調。
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蓮,荷盛時湖畔垂柳依依,花木扶疏,“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優美風景的最好寫照。公園裡的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北極廟等三十餘處名勝古蹟掩映於綠樹繁花之間,顯現出悠久歷史文化的厚重。
大明湖是一個天然湖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隋唐時名蓮子湖,歷水波,宋時曾名西湖,到金元時始稱大明湖。公園內碑刻石碣較多,其中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尤為顯著,為清代何紹基所書寫,另有鐵保書對聯,何紹基、翁方綱等的碑記,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水平。
我端著照相機拍照,冬天的夕陽毫不吝嗇地照在湖面上,湖邊一蓬蓬昔日朝氣蓬勃的青荷,此時奇特地幻化成曼妙的幾何圖形,依然散亂地覆蓋在清澈的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殘荷惟妙惟肖。不算凜冽的寒風吹來,往日的翠柳已變成敗柳禿枝在迎風招展,似在搖曳著風情萬種,水映枝條蕩漾,風裹雅趣助興。
平湖上的拱橋,在落日下尤顯恬靜,淡雅,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畫。眺望湖心的垂柳,在風中盡情嫵媚搖曳,柔情多姿,溫柔的風姑娘將枝條吹地婀娜動人,輕曼俏麗。望著眼前的迷人景色,我惟有陶醉了。
重遊千佛山。濟南千佛山,海拔285米,記得還是在我小時侯曾經爬過。它東西橫列在城南聳立如屏,峻山風景秀麗旖旎。前不久得空遂乘車前往,買門票從山北側正門開始攀登。冬日拾級而上,登山路盤鏇蜿蜒迴環,兩側松柏夾道而立,寒風凌厲疏枝搖曳。因時間緊迫,攀登時我一路小跑汗水涔涔,很快就登上山頂。山東境內著名的千佛山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登峰眺望,千佛山峰巒連綿起伏,林木森森怪石凸立,恰似濟南的一道天然屏障。
千佛山古稱歷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我沿盤山道西路登山時,途中遇有一唐槐亭,亭旁一株古槐參天,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還有一彩繪牌坊,名曰“齊煙九點”坊。當我興奮地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時,不遠處的大明湖閃閃如鏡,隱約可見的母親河——黃河玉色如帶,高樓林立的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如此。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非常高的鑑賞與藝術價值。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本文作者: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