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教育


孩子的心志尚未成熟,別那么迫切的讓他們知道世事的險惡,也不必總是計較孩子在什麼地方吃虧,順應孩子的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多灌輸點真善美的東西給孩子,讓他們懂得什麼是愛,多知道點尊老愛幼,文明禮貌,先人後己,樂善好施,別以為這種教育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賭博,事實證明,德育搞好了,其他的常常是事半功倍的,很多年以後,你享受著孩子對你無私的孝心回報時,你就知道當初的選擇是多么正確。
(三)做個知心媽媽
孩子在還是個小坯胎的時候,就和媽媽在一起了,那種血肉相連是他人永遠難以感受到的,所以,媽媽,你永遠都應該是孩子的知心人,就請多聽聽孩子的傾訴吧。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光由性格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在孩童時期的心理。很多木訥寡言的人在小時候常常不被鼓勵說話,他們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定性為內項不愛說話的人,就此產生了心理陰影,造成了語言能力的流失。
每一個孩子自從學會了說話後,就都有傾訴的欲望,這個時候,年輕的媽媽們,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表達能力障礙,就請放下手中的事情,坐下來,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的聽孩子講話,就算孩子咬字不清,就算孩子沒有條理,也要給予他充分的鼓勵。告訴他不要著急,媽媽有充分的時間聽你說話,所以不用結巴。媽媽有充分的耐心聽你說話,所以不用害怕。媽媽有充分知識聽你說話,所以可以糾正你的語法。這樣的媽媽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只要三五次,效果即可展現。
(四)做個理解媽媽
有一個故事,影響極其深刻,一個周末,媽媽帶2歲的孩子去逛街,本認為商店花花綠綠的商品一定會讓孩子樂不思蜀,豈料孩子沒逛10分鐘就哭鬧不已,沒辦法,媽媽只好領孩子出商場回家,就在快到門口的時候,孩子的鞋帶開了,媽媽彎腰替孩子繫鞋帶,這一彎下去,讓母親感受到了孩子的世界,“天啊,什麼漂亮的商品都看不到,只能看到奔流不息人群的腿,擁擠,恐怖,難怪孩子要鬧!”母親站起來,將孩子放在爸爸的肩膀上,這下子孩子可好了,真高興的樂不思蜀了。

其實這個故事只是想告訴我們,孩子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思維中的世界並不一樣,如果你總是以成人的思維要求孩子,就難怪孩子要麻煩,你要生氣了。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學習上面,人的智力要在17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媽媽們,如果你總是以一個發育完全的頭腦去苛責一個發育未完全的頭腦,就難怪你的孩子總是那么“笨”了,所以,千萬別以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多一些換位思考,作個理解型的好媽媽,這樣一來你的“氣”少了,親子氣氛融洽了,沒準你的孩子成績進步了,這可是個以外驚喜啊!
走出教育的誤區,做個好媽媽,造就一個棒孩子!

※本文作者:肥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