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潼之行

臨潼旅行小記

我在西安附近呆了七年多時間,卻沒有去看看兵馬俑和驪山,說來有點慚愧。我是陝西人又工作在離臨潼不遠的地方,真有點說不過去了。緣此,常常擔心有人會問我兵馬俑的情況,所以乘暑假之便我就住在西安一朋友家,決定要把西安的古蹟瞧瞧,重點要去看兵馬俑。

兵馬俑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之東,屬東線旅遊的重鎮。清早我隨旅遊車走,車裡的導遊告訴我們首先去驪山、華清池,再過鴻門宴之地新豐,最後到兵馬俑。我本打算只去兵馬俑的,後來一想,既然出來了,乾脆都去去吧,不過對於學生來說的是有點奢侈。不管三七二十一,心一狠,眼一閉就隨車走了。

第一站到了,我需要決策是去驪山還是華清池,因為兩個都去門票很貴。驪山有兵諫亭,華清池是貴妃洗浴的地方,但是聽人說貴妃浴池早被安祿山所毀,現在的池子是後來修的。我決定爬驪山,況且在驪山的兵諫亭可鳥瞰華清池,一舉兩得。於是就爬驪山。驪山是秦嶺的支脈,不高,因山像黑色的駿馬,故名驪山。沿台階上行,黃土山上長著稀疏的柏樹,有人說山上不見水,仔細瞅瞅,確實不見水流,諺語有云: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上華山,一進山腳就見水。這裡卻有些特別,我生疑問:水或許從山的南坡流走了。再說這裡是皇天后土,水多了總有些不合時宜。過去驪山不如華清池出名,自張楊兵諫以後就成了熱鬧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叫捉蔣亭,後來據說顧及台灣當局的感情就更名如此。

和幾個同伴慢慢上行,不知不覺到了兵諫亭。這兵諫亭是因政治而聞名,帶有殺氣,不像陶然亭、愛晚亭、醉翁亭、湖心亭那么有文氣。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係,再次易名為“兵諫亭”。在兵諫亭邊的石岩上發現了三個彈孔,用手摸摸,已經很光滑了,想來是時間久了摸的人多了自然如此。再往裡爬,一石岩的背後寫有蔣介石藏身處,有人爬上去想看個究竟,我抬眼仔細看看,突然想起電視裡蔣介石的慘象。聽人說蔣介石跑得極快,然後藏在此處這個極其隱蔽的地方。當時的情景無緣得見,究竟是怎么回事,只能據史上記載然後猜度之。在兵諫亭的前面,看到華清池的全貌,有個池子,已非當年之池,貴妃出浴只能在想像當中勾攝男人的魂魄。

時間倉促,一小時余自驪山而下,便驅車趕往鴻門宴之地——新豐。導遊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鴻門宴上項羽給劉邦上了哪幾道菜?我思索良久,說一定有豬肘子。記得《史記》里說樊噲大口吃肉,估計吃的肉塊很大,那就是豬肘子了。宴請劉邦的地方是個土台,保存完好。傍邊設中軍帳,模擬鴻門宴的座次,我探頭看劉邦的桌几上的菜,發現魚、雞、辣椒和豬肘子,總算猜中一個!正想何以如此?就被導遊叫走了,說要去看看觀音,一進門,我很奇怪,怎么觀音是男身?導遊說這是為數不多的男身觀音造像,在其他的地方見不著。據說在印度觀音本是男身,流傳到中國以後就成了女身。我跟導遊學了拜佛的方法:肅靜,直立,掌心向上,表對佛的誠信;曲拇指,雙手合在胸前,中空,表四大皆空;後舉雙手於頭頂,表佛高高在上。三叩首完,覺得頗有意味,以後一定要多拜拜佛。

在乘車的路上,導遊告訴我辣椒豬肘子不合劉邦生活習性,魚雞代表虞姬,那劉邦怎么敢吃呢?

最後一站是兵馬俑。有人嫌門票太貴,就不去了,我依然堅守陣地,不過導遊要我們自己去請,門票也得我們自己去買,據說這地方管得嚴,學生票不好買,但是我去買票時並未遇到困難,順暢地買到半票。進去我和另一個同伴合夥請了一個導遊,不要導遊是看不出名堂的。

※本文作者:石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