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越風話無錫

黿頭渚下的湖灘上,林立著一大片奇峰怪石,“包孕吳越”四個大字,抒寫出太湖的雄偉和壯觀。浩浩蕩蕩的萬頃煙波,地連天接,浸潤滋養著位居太湖流域的蘇、浙二省,那繁華和美麗便似錦繡一路鋪展:北接寧鎮揚,東連蘇錫常,南有杭嘉湖,清徹的太湖水還綰連著黃浦江。“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地處滬寧杭金三角的太湖流域自古以來就以絲綢之府、魚米之鄉名聞天下。“千里鶯啼綠映紅,山村水郭酒旗風”是古而有之的風景,“春風楊柳桃花,小橋流水人家”,卻是至今猶存的風韻神采。萬綠叢中,聲名遐邇的六座江南古鎮灼灼其華,醇濃的原汁原味演繹出江南的綺麗幽雅。“江南好,風景舊曾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傅留詩,渲染的是魂縈夢牽的江南情結,仿佛是一條導火線,吟詠江南“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華章從此便似決堤之水,一浪高過一浪。

無錫位於“包孕吳越”的風光線上,吳地越風或許正來自千百年來太湖對無錫的薰陶和滋養。從蘇州到無錫,二地距離不過五、六十公里,但卻散發著完全不同的城市氣息。“人家盡傍河”的蘇州,流淌的是古運河的血液,那城市就顯得古色古香,小橋流水楊柳岸,庭院裡堆壘起春草池塘,雕琢著湖石假山,那細膩,那典雅,渾似養在深閨的絕色美人。嫵媚、慵懶,嬌柔、輕盈,行不綴步,笑不露齒,飲食喜愛甜膩膩的,連說話也是嗲兮兮的,“寧肯同蘇州人相罵,不願同寧波人講張(談天)”便是公認的讚揚。雖然一樣的地處江南水鄉,但無錫畢竟地處太湖之濱,經受的是太湖煙波的風沐雨浴,雨梳風洗造就了無錫的天然、粗獷。無錫有的是真山真水,看不完的春波雪浪,望不盡的孤帆遠影,聽不夠的濤聲拍岸,聞不厭的草木芬芳,動人的風景盡在太湖的懷抱里,無錫便似一位櫛風沐雨的村姑,秀麗而不失沉穩大方。無錫人講究兼收並蓄,連湯園也做成了四色,甜鹹葷素,各有所長。山風野趣在無錫方言中融入了越地特色,吳儂細語中注入了清新和粗獷,同樣一個“社”字,蘇州人讀成sho,櫻桃小口撮得園園;無錫人卻讀作sha ,大大咧咧,神態憨厚卻又輕鬆流暢。

說無錫是太湖明珠並不過甚其詞,除了富庶,美麗,明珠的光華就在於無錫獨得太湖的湖光水韻。無錫人說到太湖,總少不了念叼范蠡隱居的故事。范蠡是一個令後世欽敬的傳奇人物,憂國憂民,俠膽忠腸,且以多謀善斷而享譽天下。他是 “臥薪嘗膽”的主要策劃者,又是“卑言事吳”戰略的實施者。慎言篤行,含辛茹苦,時時處處用智慧和計謀保護著勾踐的安全,身處石室而不失君臣之禮,連夫差也不敢小覷。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范蠡不象文種那樣戀棧貪位,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國家的興亡。夫差要授以高官他卑辭婉卻,勾踐復國後他也不以功臣自居,就象了卻了一樁心中的大事,心安理得地帶著同樣作出重大犧牲的西施悄然離去,遁跡太湖便成了他和西施的最後歸宿。後人有說他最終經商致富,改名陶朱公,我總難以為信。憑著范蠡的驚世才幹,“下海”暴發易如翻掌,但依著他的情性,緣著對當政者的失望,歸隱山林豈非生平所願?

當然,范蠡並不是無錫歷史上第一個隱士。據《史記•世家》所載,商朝末年,姬姓部落的首領周太王決定讓小兒子季歷繼位,並依次讓季歷的兒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繼承他的事業。在“兄終弟及”的時代里,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同二弟仲雍為了成就父親的心愿而“逃位”江南,隱居在無錫的梅里。他們和當地土著一樣“斷髮紋身”,號稱“句吳”。隱士者,歸隱而不仕也。商周之前做隱士往往為了“逃位”,不僅有泰伯和仲雍,歷史上有名的還有許由,他們的歸隱多少還有點自覺自愿。周秦之後,做隱士就有點身不由已了。張良是逃位避禍的,謝安是以退為進的,陶潛“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梁鴻則因為題了“反詩”而浪跡飄泊。據《後漢書•梁鴻傳》載,東漢名士梁鴻博學多才,卻又不願與“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似雞”的衰風惡俗同流合污,終日與妻子孟光隱居在霸陵山樵薪耕食。後來梁鴻東出潼關到洛陽,登邙山而見宮闕奢麗,百姓卻顛沛流離,滿腔悲憤融入《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民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於是得罪了漢章帝,朝廷派人四處搜尋作歌者。梁鴻只得偕妻孟光亡命江南,隱姓埋名,寄身皋伯通家,為人傭工舂米。布衣短褐,粗茶淡飯,辛勞終日,但這對貧賤夫妻卻甘之若飴,情投意合,相敬如賓。傳說梁鴻工余歸來,孟光為他端上飯菜,總是雙手高擎,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從此舉案齊眉便成為夫妻恩愛的代名詞,而相敬如賓更成了無錫人的驕傲。為了紀念這位高士,後人便將梁鴻住處的一條小河,叫作“梁溪”,村邊的小山稱作鴻山,梁溪也成了無錫既富田園詩風韻,又隱涵對一代名士的尊崇的別稱。至今鴻山之麓還有梁鴻和孟光居住的鴻隱堂,堂內懸掛著明代文徵明題寫的“鴻隱堂”匾額,兩側抱柱還有“隱德著勾吳,千古溪山成勝地;名賢遺大漢,一室琴書樂性天”的對聯。鴻隱堂外,還有鴻泉井、梁孟池、滌硯池、梁鴻墓等遺蹟。梁鴻墓在鴻山楊梅塢山坡上。墓為一隆起的墳丘,前立墓碑,正面鐫刻楷書“漢高士梁伯鸞暨孟夫人墓”,碑陰鐫刻“近讓皇墓”四字。碑側有對聯一副:“五噫仰清風,德鄰恰近讓皇墓;一德留古蹟,舊地重新高士冢”,令人肅然起敬。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