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悠悠史(三章



勝利山上的硝煙

“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

一首紅色經典的長征組歌中的“到吳起鎮”,真實地再現了當年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保全縣吳起鎮(今吳起縣)的喜人一幕。從此,中國革命在陝北這塊紅色的熱土上紮根休養,孕育著共和國新的航向。

公元一九三五年的金秋十月,勝利山傳來驚人的喜訊,蘇區民眾奔走相告,一時間洛河川人心沸騰,鑼鼓齊鳴,擁軍秧歌在勝利的歌聲中紅火了吳起鎮。

紅軍來了,毛主席來了,勝利山紅旗飄展。“切尾巴”戰役的勝利告捷,象徵著長征最後的勝利,這是一份厚重的“禮物”,讓蘇區民眾信心倍增,與中央紅軍心兒連心……

勝利山硝煙滾滾,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後最後一役的勝利。長征在這裡結束,中國革命新的征途又將再次起程,革命的火種又將再次燎原,陝甘寧邊區火紅了一片天。

紅色的年代,紅色的歲月,勝利山象一座紅軍長征史上的里程碑,向世人宣告著長征這一壯舉,預言著中國革命最後的勝利。

淡淡的山嵐,悠悠的洛水,勝利山的戰爭硝煙已遠去,而當年的那棵杜梨樹已是枝繁葉茂,生機昂然,成長著共和國厚重的記憶。

勝利山,歷史應該隆重地慶典,譜寫那段紅色的歲月,素描出你的偉岸與莊嚴。

勝利山,長征勝利的印記!

勝利山,共和國不朽的豐碑!

炮樓山下的燈火

站在烽火樓台的高度,追溯源於歷史的印記,鐵馬金戈的崢嶸歲月雖已遠去,而置身於此,仿佛置身於歷史的古戰場,狼煙徐起,戰鼓齊擂……

公元一九三六年,黨中央“奠都保全”的決定,使這座黃土高原上古老的小山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紅都”。

歷史選擇了保全,保全養育了革命。

座落於紅都保全城北的炮樓山麓的一排排整齊的紅石窯洞,是當年中央機關和毛主席等領導們居住辦公的地方,它簡陋而樸實,把當年革命闡述得栩栩如生。

炮樓之巔高高聳立,象那面長征中高舉而來的旗幟,矗立在紅石窯洞的頭頂,把黨的每一項重大決定,從蘇區向四面八方傳訊。

深秋的夜,山城靜謐,紅石窯洞裡燈光明亮。毛主席在經過二萬五千里戰略轉移後又醞釀著中國革命的前景,他用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詩人的豪情,書寫著中國革命新的篇章。

在這裡,黨中央召開了許多重要的會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決定,黨的領導們滿懷激情,勾繪著革命美好的前程。

紅色的熱土,紅色的故都。山城保全在《紅星照耀中國》中被外國友人呤頌。當年,毛主席在紅石窯洞裡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先生的促膝長談,就中國戰爭、長征及中國革命的形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在此基礎上,斯諾先生到前方戰場上親身體驗後,續寫了一部《紅星照耀中國》的經典巨作。它的出現,向世界客觀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的革命,以及長征轉移策略的英明。

翻閱共和國相冊,毛主席那張經典的五角星八角帽形象,就是當年埃德加斯諾先生拍攝的。他那光彩奪目的面孔,富有朝氣的神韻,把一代偉人的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歷史性地定格,也曾被毛主席稱是他在陝北照的最好的照片。

西安事變發生後,黨中央在紅石窯洞裡召開會議,制定了解決的方案,和平地解決了西安事變,從此,國共統一戰線的格局再次初步形成,一致對外是每個華夏兒女應該有的信念。

※本文作者:北方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