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心惟有二泉月

一曲悠揚的《二泉映月》,把人引入夜闌人靜的泉清月冷。

也許是時代的變遷,經歷的差異,今天的《二泉映月》,全然尋不到舊時代風雨如磐的淒迷酸楚,也聽不到阿炳那種落魄江湖的幽怨感慨。明月低吟,清泉和聲,沉浸在細膩動人的樂聲中,感受的不僅僅是江南風光的旖旎,也不僅僅是山明水秀的詩情畫意,身歷的只是一種表里俱澄徹的超然和清醒。聽著這抑揚幽雅的動人樂曲,似乎領略了高山的巍峨無語,神會了大海的遼闊寧靜;仿佛看到了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聽到了慈母悄悄的叮嚀,那真是來自天國的歌唱,那才是發自人類心靈最深處的呼喚。清風明月中,世俗的無限感慨化成了超然與豁達。於是,天空掃除了陰霾,世事褪盡了浮華,塵世的喧囂,市俗的浮躁,化作縷縷輕煙,悄然消失在視野中,只留下一輪明月淡淡映照。月色如水,那心便似月光下的一池清泉,澄徹透明,晶瑩清潤,沒有塵埃,沒有污垢,甚至也暫時摒棄了內心深處那綣繾難已的思索。一切都淡如微風,清如流水,仿佛置身於寵辱不驚,物我兩忘,大道自然的如幻夢境,令人只覺得惠風和暢,欲望了無,胸闊目遠,心曠神怡----聽《二泉映月》,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而以全曲最低音開始的尾聲,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勾起的只是對二泉的深深嚮往。

惠山多清泉,號稱九龍十三泉。九龍者,九個石龍頭螭吻也。錫人愛泉,自古以來,即將惠山泉水通過暗渠,引入石螭吻,淙淙流出,俗稱龍頭。十三泉中,以二泉最負盛名。二泉,原名漪瀾泉,泉水經過松根蓄存和砂岩過濾溶蝕,水質明淨,且因富含多種礦物質,甘冽可口。被譽為“茶神”的唐代名士陸羽詳品天下泉水二十種,把它列為第二,“天下第二泉”由此得名,泉因陸羽而得名,故又名“陸子泉”。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無錫縣令敬澄“考古按圖”開鑿疏浚了“惠山泉”。唐代詩人李紳曾作《別泉台》詩,盛讚二泉水“乃人間靈液”,“茶得此水,盡皆芳味也”。並把家鄉泉水,珍攜赴京,分贈友好。與李紳同時代的宰相李德裕亦樂此不疲,檄令驛站專送長安,史稱“水遞”。由是二泉聲名益著,譽滿京城。晚唐詩人皮日休寫下諷刺詩,把李德裕的嗜飲二泉水與楊貴妃愛吃荔枝相提並論:“丞相常思煮茗時,群侯催發只嫌遲;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北宋文豪蘇東坡對二泉情有獨鍾,“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他在《惠山》詩中詠道:“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輕風萬壑傳。” “敲火發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便是他發自深心的的讚嘆。而以風流自命的徽宗趙佶,他在親制的《大觀茶論》中認為宜茶之水“惠山為上”。因此他在政和二年(1112)四月初八於後苑太清樓所舉辦的盛大宮廷茶宴中,即以二泉水烹茶,招待以蔡京為首的高級臣僚。兩年後,又下令將二泉水列為貢品,“月進百壇”。受趙佶的影響,宋高宗趙構倉皇南渡,卻仍然忘不了到此煮茶品茗,還專門建造了亭頂飾有雙龍戲珠的“二泉亭”護泉,並題額“源頭活水”。清時康熙,乾隆兩帝也曾六次前來巡遊品泉題詠。

二泉庭院面積805平方米,以名泉為核心,構築起依山起伏的精緻園林。二泉有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圍以石檻,水質最好,汲泉者都取上池水,千百年來,石檻已被汲水者踩陷十多厘米。中池方形,緊靠上池,相距僅三尺,石底“活水細流,澄澈可愛”。上池和下池之上,築有“二泉亭”。亭中的“天下第二泉”石匾,系宋宗室、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所題。據說他還題詩一首寄託感慨:“南朝古寺惠山前,裹名來尋第二泉。貪戀君思當北去,野花啼鳥漫留連。”下池最大,長方形,鑿於北宋明道年間,池縱二丈,寬三丈,深一丈,緊倚漪瀾堂下。池壁有明弘治初年精工雕刻的石螭首,晶瑩的泉水從蒼勁古樸的螭吻中飛濺而下,二泉勝景更是聲色俱美。水是活水,池內便有金色大鯉魚和大青魚悠遊其間。池前有“觀音石”,用多塊太湖石堆疊成觀音立鰲魚的形像,左右兩邊還有形似善才、龍女的湖石相追隨,硬是在二泉的清幽之地凝聚出佛家的空靈和神幻。這組“鰲魚觀音”為主尊的明代太湖石奇峰,原系明代禮部尚書顧可學別墅中遺物,乾隆年間移置到這裡,也算是得其所哉了。泉亭北側粉牆上鑲嵌著清代著名書家王澍書於清雍正五年的“天下第二泉”刻石。該題刻擘窠巨製,遒勁丰神,後人將此評價為:“得茲刻也,山若增而高,泉若增而芳”。又將陸羽品評、蘇軾題詩、王澍書法相提並論,譽稱“二泉三絕”。

※本文作者:sun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