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在哭泣


牐犚環縈芍泄文博、規劃和建築界諸多著名學者簽名的呼籲信在南京和北京市上空迴響,信中明確而中肯地指出,秦淮河明清歷史街區是南京古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根基所在,理所應該保存、修復、復興、而並非一拆了之。回顧近20多年的南京城南明清建築保護工程,一系列的專家學者為之獻身一線,親力親為為之保護出謀劃策。如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老人家只能用四個字來概括:“太沉重了”。還有蔣贊初等知名學者撰文急呼並奔走相告,其中最執著的要算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汪永平先生,他窮盡畢生的精力,從20年前分配到該院教書開始,他對南京城南進行了長達8年的調查和測繪。最早提出保護秦淮河兩岸城南地區的明清古建築群,保護古南京城的發祥地。根據他的調查,我們發現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南京城南一帶仍舊保存了大量的明清街坊建築乃至傳統的鄰里和習俗。1992年和2002年,南京市政府兩度編制《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汪先生為了準確地制定保護規劃,到城南調查了50多次。每次調查後,都給他一些新的啟示,雖然南京古城歷經多次戰亂戰爭和意想不到的人為,像昔日鼎盛時期的城南風貌不復存在,但仍有一些新發現令他感到震驚。在人口擁擠、生活條件惡劣的居民區內,有著數量驚人的精美深宅大院,他一邊調查,一邊測繪,一邊呼籲,要求把城南的民居、街區和生活形態,保留下來。然而,多年的測繪工作讓他深感受到僅憑一人之力,遠遠不夠。截至2003年,南京老城約有40平方公里左右,未改造的僅剩餘5平方公里。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南京市老城區實際居住人口133萬人之多,每平方公里居住了3萬多人,這一數字遠遠超過蘇州老城的19000人,同樣也高於北京老城區的每平方公里28000人口數。人口擁擠,房屋密集、基礎設施落後、生活條件差,這些共同的問題困擾著全世界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的通病,同樣也困擾著南京城。
牐犜詿耍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明白建設一個新世界與一個舊世界並存,並不矛盾。為何不可借鑑上海石門庫改造成新天地的辦法,一方面,保存了歷史街區,又活躍、繁華了當地商業服務。若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恢復它的生機與活力;若一定要推倒重建,將徹底破壞城市的肌理和城市的和諧性。在此筆者私下認為老城區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二者的衝突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如何融入現代化的問題,是所有人的問題,應該多多聽取老百姓心裡的呼聲與想法。

※本文作者:破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