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問》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何以行之?

並驅擊翼,何以將之?

昭後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衒,何號於市?

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

何惡輔弼,讒諂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開何順,而賜封之?

何聖人之一德,卒其異方:

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

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

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

遷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婦,何所譏?

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

師望在肆,昌何識?

鼓刀揚聲,後何喜?

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屍集戰,何所急?

伯林雉經,維其何故?

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後茲承輔。

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勛闔、夢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歷,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帝何饗?

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後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驚女採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

厥嚴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處,爰何雲?

荊勛作師,夫何長?

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久余是勝。

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長。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賞析:

這首詩很出名,然而相信現在已沒幾個人看得懂了。聊收錄於此,注釋暫闕。

賞析:

《天問》從來就被認為是首難讀的詩。其所以難讀,最主要的原因是整首詩都是由神話、傳說、歷史交織構成,但卻全由簡短的詰問來表達。由於年代的久遠,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其中許多句子的含意與所包含的故事就已經不為人所曉了。再加上這首詩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簡和傳抄錯誤,更加劇了理解的困難。東漢時王逸在為《天問》作注時曾這樣來介紹《天問》產生的背景,他說屈原被流放後,彷徨在山間,無意中發現山裡有許多楚國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廟。屈原因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見牆上畫著許許多多的畫,有楚民族先人的歷史,也有許多奇奇怪怪的事物,屈原因此受到觸動,就這些壁畫內容了出了自己的一連串質詢,有時還充滿了憤懣。當地的許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來與屈原一起討論講述壁畫的故事,因此《天問》的整個內容就顯得很凌亂。總起來說,王逸的說法(除了關於內容凌亂的解釋)是可靠的。因此就對上古史的研究,對神話的研究而言,屈原的《天問》堪稱寶庫,是極其值得重視。

儘管難讀,但是還是可看出,整個《天問》的內容,大約可分為七個大部分:問天文、問地理、問四方奇怪之事、問夏史、問殷商史、問西周史、問春秋與楚國史。當然,七個部分中,問夏、殷、西周三代史實是全詩主體部分,問楚國史則是全詩提問的根本宗旨所在。

在詩歌主體部分,即問夏、殷、西周三代史產,有一段文字是討論舜、鯀的。舜和鯀是夏、楚民族傳說中帶有神性的祖先,二人一則屢遭陷害而終究登立為帝;一則雖漲水有功,但卻因違抗天帝命令而遭到不測,屈原通過充滿感情的對二人事跡的質詢,暗示了冥冥中的主宰上帝上帝及其天意是靠不住的,能為後人所懷念、紀念,關鍵在於自己的作為,從而說明了無論其最後遭遇如何,“民德”者(即為人民所敬重者)終將永遠享受人們的祭祀。這實際上是通過舜、鯀的事跡作為一段樂曲的引子,已經引出了主題即所謂天意、天命是靠不住的,能否保持長久的統治,關鍵還在自己的政治是否開明、正確,也就是說是否施行“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