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路護路手抄報:公路保護主體的職、權、責

職權、職責和責任,實際上就是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在行政領域的詞語轉換。上述兩組法律關係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公路保護主體的職責、職權和責任。

——公路保護主體的職責

在以行政相對人為標準分類的兩類法律關係中,後一個法律關係是主要的,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也就是說,公路管理機構無論對與公路發生一定聯繫的特殊公眾的管理,還是對公路使用者的管理,都是服務於公路使用者。從前述公路保護法律關係分類“一”中公路管理機構和公路使用者之間的法律關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提供性能良好、安全可靠的公路是公路管理機構的職責或義務。而維護公路的安全、完好和暢通,不單單是打擊公路損壞者,更需要公路管理機構及時對公路進行養護,兩者對保護公路的完好就像不可分割的兩隻手,顯然,兩隻手都不能缺少。

路政與養護的分割源自公路法,公路法規範的公路管理機構的職權有收費、規劃、建設、養護與路政,整體上看,是從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為標準作為職能劃分的依據。如果上述判斷成立,則路政與養護共享了一個階段——既成公路管理。顯然,把路政與養護分開,是不周詳的。正因為管理對象都是既成公路,所以二者很難分開。比如,甲車在路上掉落一物品,乙車撞上物品翻車,這是路政職能還是養護職能沒盡到?如果說公路法是從工作性質上將路政與養護分開的,一個是管理,一個是生產,但是隨著公路養護體制改革的展開,公路管理機構以後不再直接生產,而是對養護生產進行管理。這樣,公路法對路政與養護分類標準又不存在了。因此,對於公路保護主體來說,路政管理和組織養護管理均是既成公路保護的重要內容。

——公路保護主體的職權

從以法律關係內容為標準的分類中,我們可以看到公路保護主體的職權分為秩序管理和路產管理。

我們在講到路政管理時總認為只是保護路產,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二者相比,秩序管理才是主要的。秩序是一種行為模式,法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公眾設定一般的行為模式。比如,公路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公路。這就是為人們設定一種行為模式,有人不遵守這種行為模式就是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秩序。所以,破壞公路行為,違反了法定秩序,損壞了國家財產。秩序管理的權利(行政管理權、刑事懲罰權)只有國家機關主要是行政機關才能享有,公民不享有這種權利。這也就是為什麼損害了私人財產,公民只能要求侵害人賠償;損害了公路不但要賠償,而且要受處罰。

至於路產的賠補償和占利用等路產管理,只是行政機關的一種便宜行事而已。上段已言及,路產的賠補償是民事法律關係,公路管理機構完全可以通過法院來解決,沒有必要再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處理。那么,國家為什麼又將這一職能也賦予公路管理機構呢?主要原因是這種案件案情簡單但數量巨大。交給公路管理機構處理是基於以下考慮:一是案情簡單,公路管理機構可以處理;二是數量太大,公路管理機構處理可以為法院減負;三是行政處理程式簡便、快捷,司法程式繁雜、費時,公路管理機構處理省時、省力,方便當事人。上述原因,也是公路管理機構可以利用行政手段解決民事問題的原因。

在維護秩序和保護路產的問題上,公路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公路法設定的一系列管理秩序的實現,這才是路政隊伍存在的價值。秩序管理關係的目的重在維護公路的安全和暢通;路產管理關係的目的主要用於維護公路的完好,而維護公路完好的目的也是為了確保公路使用人的安全。因此,公路保護主體的首要職責亦可以說是保護公路的安全性。其次,保護路產不受侵害。關於這一問題,交通幹部管理學院張柱庭教授在去年11月份的路政管理培訓班上,講到路政執法理念時亦強調:首先是為保障公共安全,其次是保護公共產品的安全。張春賢部長在今年交通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今後交通部門強化公共服務努力的重點和方向,是不斷提高公共產品的安全性,讓人民民眾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