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城市手抄報:文明從細節做起

讀這樣一則新聞,多少令人有些不是滋味。《台州商報》報導,台州市公共腳踏車發展有限公司從去年10月起,就在4個公共腳踏車站點安裝了直飲台,免費供市民解渴,但觀察的結果是,不少市民用來洗手、洗臉,有的還玩起了水。

一個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納新生事物,做到物善其用,是文明標誌之一。直飲水在國外很多城市並不稀罕,去過上海世博會的人也領略過排隊等喝直飲水的“風景”,一般機場和少數星級酒店,也配有直飲設施。可是,對我們這個濱海小城來說,人們似乎還不習慣正確套用這一提升公共生活品質的設備,以致把直飲水龍頭等同於一般的自來水龍頭。一個“僅供喝水”的溫馨提示不頂用,因為很有可能,錯用直飲水的大媽大爺壓根兒不認得提示標誌;而報導中提到的一個年輕人至少看得懂那幾個文字的,但還是很不自覺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奢侈”一回。

在公共生活領域,諸如此類的行為,說不上有多壞,但與文明習慣背道而馳,它從細節層面露出作為城市主體的市民的“短”。對不懂使用的人缺少言語的提醒,對故意浪費的人沒有善意的監督,也是釀成一個城市整體性不文明陋習的無形推手。公共腳踏車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對公共腳踏車的呵護,未必每個騎行者都盡到了責任。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停在站點的車子,不是少了鈴鐺,就是車籃不翼而飛,甚至車坐墊被劃破、鋼絲被拆走幾根。

在公共責任缺失、自私自利心態膨脹的背景下,我們城市不文明甚至違法行為及其遺留的痕跡,真是不勝枚舉。人行道坐椅被撬走木板、城市雕塑被無端毀損、公園花木被攀折、綠地草叢被踐踏,還有小區生活垃圾亂傾倒、開車時隨意往車窗外扔果皮紙片飲料罐等等,都直觀地揭示了一個道理:“倉廩實,未必知禮節”,人們的文明程度並不隨物質生活的改善,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臻於小康,但精神層面離富有仍存不小差距。這個基本判斷,從公共生活文明習慣尚未全面養成就可見一斑。我們已經意識到,一種高品質的公共生活,對一個市民的福祉和一個城市的形象至關重要,但拿什麼倡導或構建屬於每個市民的品質生活呢?在相當一部分市民還處於無意識、不自覺的現實面前,政府的強力推動似乎是必要而迫切的。重新掀起這些年沉寂了的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在當下就是一個建設“精神富有”社會“命中靶心”的切入點。

杭州在全市廣泛開展“文明大行動”系列活動,市委書記黃坤明帶隊深入重點區域和行業明查暗訪。這個市去年底已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但不戴著一頂桂冠自我滿足、沾沾自喜。他們持續開展的、媒體深度參與的文明行動,更多地著眼於改進城市不文明細節,包括環境髒亂差、食品行業經營不規範、車輛非法營運和“野導”問題。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廣州市長陳建華分別出席當地幾家媒體組織的推行垃圾分類的大型宣傳活動,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市把破解垃圾處理的難題,當作推進城市文明的一個最切實舉措來抓。

市民群體的文明素質就是一個城市的內涵。城市建設,砌高樓大廈、鋪通衢大道易,但培育富有現代意識、公民責任的市民群體難。構建城市文明,還須從細節做起。政府的持續行動,一定程度上會對市民行為習慣的改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事實上,黃巖區從6月1日起,著眼打造宜居城區,開展鐵腕整治“髒亂堵”大行動。這股邁向文明的熱潮,應該及早漫向整個台州灣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