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手抄報:中國低碳地區試點的邏輯

通常情況下,由於地方發改委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協調部門,多由其負責推進和協調低碳發展方面的許多工作,因此“地區低碳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就會設立在發改委內部。由此形成了一個以“領導小組”進行重大決策、發改委部門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其他部門配合下,負責實施推動低碳試點工作的組織架構。

三是推進工業、建築、交通、林業等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在工業領域推行淘汰落後產能、實施節能工程等行動。在建築領域採取完善綠色建築標準、推行建築能效標識、開展建築節能契約能源管理、實施“建築節能改造工程”等措施。例如廈門市對舊建築在分類管理的基礎上推行契約能源管理試點,對建築的照明、空調、電梯等系統進行節能改造。

在交通領域,許多低碳試點地區採取了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在公交、出租和公務等領域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嚴格執行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等政策。四是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考核體系,進行碳交易試點,加強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能力建設。試點地區均試圖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監測體系,加強相關機構的能力建設和人員保障。

例如陝西省提出要按期完成2005年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並力求在二氧化碳監測網路建設方面取得突破,為全國探索低碳發展的經驗。此外,在上述低碳試點中有七個地區(即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北、重慶、深圳)也被國家選擇成為開展碳交易的試點地區,目前這些地區完成了相應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進行正式的碳交易。

低碳試點訴求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為什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通過低碳名義獲得地區經濟發展新機遇)可能是各地區爭作低碳試點的最根本意圖?

如上所述,中國的試點地區圍繞著低碳發展的眾多方面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展了許多工作;但從各地區更為真實的意圖來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通過低碳名義獲得地區經濟發展新機遇)應該是各個地區爭做低碳試點、推動低碳發展方面最為根本的動機,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得出這樣的判斷。

首先是各試點地區都把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對指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而非絕對指標(即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自身低碳發展最為重要的目標。在各地區的“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十二五’期間本地區碳排放強度下降的幅度”是最為核心的指標,它是試點地區開展行動的指南和進行地方官員考核的重點。

儘管碳強度的下降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一種低碳的發展,然而無論經濟發展水平是高是低、所有試點地區都選擇碳強度指標作為發展目標,背後反映的事實上是試點地區對於“低碳減排”和“經濟發展”兩者孰輕孰重的明顯取向。換言之,試點地區希望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儘量減少碳排放(實現一種強度上的減排),但均不願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犧牲經濟的增長(即如果地方低碳減排的代價是經濟成長,則是試點地區極力所要避免的)。

事實上,即使是選擇碳強度作為自身的低碳發展目標,試點地區也都竭力避免做出過高的承諾,以免可能會對自身的經濟發展造成傷害。以至於國家發改委在選擇第二批試點地區時,明確要求申報的地區需要“確定本地區‘十二五’期間降低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即碳排放強度)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匯等目標”,鼓勵甚至半強制地要求申報地區在其實施方案中制定一個更為嚴格的碳強度減排目標。

其次是各試點地區均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自身低碳發展的工作重點。可以看到各個試點地區無論自身發展狀況如何,幾乎無一例外,都在其實施方案中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所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本地區低碳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試點地區的真正意圖,即希望通過低碳的名義來加快本地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爭得地方經濟發展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