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手抄報:低碳城市建設研究新進展

作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單元和人群聚集地,城市建設是理論界和城市建設者重要的研究課題。近年來,在氣候變化出現不利於經濟活動的趨勢和世界資源日益衰竭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國,中國在世界碳減排工作中的責任重大,這一地位和責任決定了低碳城市應成為中國城市化道路中重要的方式。

“低碳城市”的內涵及其評估體系

低碳的實質在於減少能耗、提高能效、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我國國內關於“低碳城市”的研究更側重對“城市”一詞,認為低碳城市應該首先落腳於“城市”本身,探討“城市”本身的價值;“低碳”是手段和狀態,“城市”及其價值才是目的,關注和研究低碳城市,實質上是關注和研究生態文明時代的城市發展模式。

與對低碳城市這一概念內涵理解的差異相對應,國內外對低碳城市的評價體系也有眾多不同的版本,這些評價體系基於不同的理論基礎,在指標設計和權重選擇上各有千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2024年公布我國首個低碳城市評估體系以來,我國國內對低碳城市的評價指標和績效測評體系也日趨豐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評估體系從低碳生產力、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四個方面選取指標;有學者從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城市能源結構與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城市建設等三個方面進行評估;還有學者針對低碳經濟、低碳社會、低碳生活理念、低碳能源、低碳環境五個方面進行指標設計。

中外低碳城市建設的目標模式

國外發達城市在進行低碳城市建設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比較成熟的經驗。目前總結出的成功模式包括:以節能零排放為方向的哥本哈根模式、以產業低碳轉型為支撐的伯明罕模式、以低碳社區建設為中心的倫敦模式、以全面建設低碳社會為主體的東京模式,等等,不盡相同,但整體上都具有綜合型低碳城市的特點,即以降低居住能耗、減少生活排碳、改善交通狀況和交通用能為主要內容。

而同樣進行低碳城市建設,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低碳城市建設內容就更側重於工業發展的內容,這與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並行,與處在後工業化階段的已開發國家城市化模式不同,所以在低碳城市的建設中需要注重對低碳產業的發展規劃,目前進行低碳城市建設的城市中有相當數量的城市遵循以保定為代表的立足新能源和低碳產業發展的產業主導型模式,還有一部分以中新天津生態城和上海東灘生態城為代表的新區示範型模式。

還有學者對中西方低碳城市規划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西方已開發國家的低碳城市規劃,其積極性、主動性和規劃目標較高;中國的低碳城市發展相對較晚,規劃的動機更偏於經濟成長,減碳的主動性較弱,目標貼近國家要求。此外,中國的低碳城市規劃內容多,以產業規劃為核心;西方的規劃內容相對較少,集中於市政領域。在規劃實施上,西方的規劃多採用市場手段,而中國的規劃較多依靠政府推動和行政措施。

我國國內在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態、低碳城市規劃和低碳、綠色技術方面,並在實踐中取得了突破。目前國內比較成功的經驗主要採用緊湊型城市布局,多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間利用方式,綜合交通模式及城市碳匯系統來進行低碳城市空間安排。國外在城市空間形態方面大量的微觀實證研究表明,城市空間結構對低碳城市的主要影響機制包括:較高的密度(人口、建築、經濟活動)、混合的土地利用以及緊湊的空間形態能夠減少居民出行距離和需求,提高公共運輸設施利用率,從而降低交通碳排放;較高的密度能夠減少住宅、商場、辦公樓等用於冬季採暖、夏季降溫的建築能耗;更為緊湊和科學的空間形態可以有效減少新建大型基礎設施的需求,間接到達減排效果。

我國低碳城市研究中的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