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手抄報:低碳城市建設研究新進展

我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規劃、技術、政策和制度層面,對城市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低碳意識和價值觀的研究還剛剛開始。在2024年的文獻中可以看到關於從環境倫理和倫理規制來研究低碳城市的文獻,但數量比較少;2024年以來也有關於城市居民低碳消費意識、低碳認知度的研究等微觀領域的研究成果發表,豐富了我國低碳城市研究的成果,但相對國外建設比較成熟的低碳城市來說,還是需要加強。

此外,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對低碳城市理念的理解還有偏差,造成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缺乏系統的戰略規劃,過於注重產業減排方面的要求,而對交通、市政、空間、生態基礎設施等子系統沒有統籌考慮;二是我國低碳城市規劃的標準過於寬鬆,所給出的目標往往是碳排放強度的下降比例,即相對減排,相對脫鉤目標,這與已開發國家明確提出碳排放量削減的具體目標有非常大的差距,這一做法適應我國低碳城市建設處於初期階段經驗不足的現狀,但不利於對未來的建設實踐發揮明確的指導作用;三是我國低碳城市規劃較多使用強制性政策工具,政策工具類型較為單一,而國外城市在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上更加靈活;四是在低碳城市建設保障方面,國外案例通過立法和引入專門標準、設立專項基金等手段來實現,而國內的城市手段顯得比較匱乏。五是只關注低碳城市本身,缺乏對城市所在區域及城鄉間的統籌。六是現有低碳城市建設只關注先進技術,忽視本地適宜技術的運用。

在評價體系方面,雖然每套評價指標體系都有自己合理的理論基礎,但整體上缺乏普適性,對不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城市之間進行對比評價缺乏統一標準,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在未來低碳城市建設和評價中的混亂。具體方法上,指標的權重設定有採用主成分分析法的,但採用德爾菲法的不在少數,主觀性也無法消除,同時由於指標體系含有定性指標,對低碳城市的全面準確的評價也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如何確立科學合理、具有普適性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並建立至少國家級可量化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課題。

在實踐方面,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總體上還在探索階段,還需要在完善規劃工作的同時再提高工作的細緻性和精細程度。一是低碳城市的建設不能千篇一律,要緊密結合城市的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和產業特點,建設別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二是為實現“低碳城市”建設規劃的實施,要採取多種途徑實現城市建設推進,把強制推進措施和財政金融政策的市場調節手段相結合、增加碳匯等交易設施,用更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城市建設目標;三是不斷改革投融資體制,把政府推進與市場自主參與相結合,加強投融資體制機制建設,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到城市建設中來,讓市場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