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用水手抄報:水循環利用遇瓶頸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是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展示和推動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平台。5月15日,在2024年北京科博會期間,由新華社所屬中國新聞發展公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聯合主辦,新華社《中國名牌》雜誌社承辦的第九屆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此次論壇除探討循環經濟領域的前沿議題外,還特別關注了“水資源的保護與循環利用”。多位專家指出,水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與水循環和水處理有關的議題尤其受到主管部門的重視。水安全事故頻發、水資源保護不力、城市水循環系統有待建立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而由於水體污染本身的隱蔽性與複雜性,保護水資源、建立水生態循環系統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絕不亞於大氣污染治理。

水環境面臨挑戰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國基本的水情。” 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陳明忠指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年均取水大約500多億方,2/3的城市都缺水,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同時,我國水資源利用的方式從總體來看仍相對比較粗放,農業、工業用水的效率與先進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生活用水在節水方面理念和意識滯後。一些流域水資源過度開發,已經接近或超過其承載能力,尤其是北方地區,比如華北地區已經遠遠超過水資源、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我國水資源需求將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增長,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在我國不同的地區將長期存在,可以說水資源的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瓶頸和的制約因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表示,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巨觀測算,全國的水環境容量承受能力大約是740萬噸,但從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的全國第一次污染源調查結果來看,實際排放量達到3000萬噸。氨氮也是這樣,環境容量不到30萬噸,但實際排放量達到179萬噸,都存在幾倍的差距。

孟偉認為,水領域尤其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應圍繞湖泊與河流的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城市水體、水環境建設,飲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構建水污染控制與水安全保障的技術體系,提升環境科技水平,實現水生態系統健康與維護。

多管齊下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

“循環經濟發展到今天,當務之急就是以"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作風來抓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表示,強化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其中,加強工業用水的高效循環利用,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一個重要途徑。

“工業節水潛力非常大,最近3年,工業節水方面累計節水量已達到600億立方米。在"十二五"規劃裡面有一個約束性指標,就是萬元工業增加值的耗水量要下降30%。我們前3年已經下降了24%,這個指標可以超額完成。” 周長益建議,以提升工業水效為重點,全面推進工業用水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此,應該從六方面努力:一是提高我國水的生產力。二是推廣先進適用的節水技術和節水的裝備。三是實施水效標準提升計畫,儘快發布重點行業用水效率的標桿企業和標桿指標。四是要組織實施一批工業節水清潔生產試點的示範工程,即實施一批對行業有重大影響和突出效果的節水技術裝備產業化的示範工程。五是加快建立工業節約用水的約束機制,要研究制定工業節水的管理辦法。六是要抓好廢水的循環利用。

陳明忠認為,發展水循環經濟,要重點抓好六方面的工作:首先,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的方針,樹立節水就是開源,節水就是治污,節水就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其次,嚴格三條紅線管理。國務院明確了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通過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強化水資源、水環境的剛性約束,倒逼各行業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第三,切實加強節水的監管。第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快推進水價、水資源稅費的改革,建立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狀況、環境損害成本的水價形成機制,通過水價有效調節水資源的供需,推進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全面總結多年來的水權交易實踐經驗,推進國家水權制度建設,積極培育水市場。第五,加快各行業的節水技術改造。第六,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廣泛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