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手抄報資料:靈隱為僧

靈隱為僧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宋之問貶官後放還,游靈隱寺,當夜月色極明,長廊漫步,詩興大發,不過才吟兩句,就接不上來了。搜尋奇思,終不如意。

有一老僧點長明燈,坐大禪床上,問道:

“少年入夜久不寐,卻吟諷甚苦,為什麼?”

之問回答:“弟子在學習寫詩,看今夜月色甚好,想題詠上,可惜,思緒不暢。”

老僧說:“你吟吟上聯看。”

宋之問念道:“鷲嶺郁岩??,龍宮隱寂寥。”

老僧吟諷再三,就說:何不說“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之問一聽,不禁愕然,因為這二句詩不僅景觀遒麗,而且氣象壯美,於是就接著寫道:“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落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橋路,看余度石橋。”

綜觀全詩,老僧所贈二句,實乃一篇之警策。

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他卻不在了。

問寺僧,寺僧說:“他就是駱賓王。”再問,寺僧說:“當日敬業戰敗,與駱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恐逃失了主犯,上面怪罪,當時死者數萬,就找了兩個相像的人,斬首上獻。後雖知不死,卻也怕犯了欺君之罪,也不敢再行捕送了。”

對於這段史實,深信者有之,懷疑者也有之。

懷疑的人說:駱賓王同宋之間的父親共過事,同宋之問也有交往。駱賓王的詩集還保存有3首贈宋之間的詩,怎么可能見面互不認識呢?就算是不認識也罷,宋之問生於650年被貶嶺南,則已是50高齡,不再是一個少年了。

深信的人說:駱賓王失蹤已是20多年,又系月夜,一方有心隱瞞,不識倒是情理中的事。況且駱賓王之詩集中的《夕次舊吳》等詩,一片故國之思,當是兵敗之後,故地重遊的作品,如果已死,是不可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