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手抄報資料:西施失蹤之謎

西施失蹤之謎

圍城兩年,大火三月,西施卻下落不明。

一種說法是:吳越戰爭之後,西施被安置回鄉,在風景秀麗的若耶溪畔,度過了晚年。初唐詩人宋之問在《浣沙篇》寫道:

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

鳥驚入松蘿,魚沉畏荷花。

不過,這只是後代學子的一種善良的願望,在歷史上卻是找不到根據的。

第二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和西施時代相距不遠的《墨子》記載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文中所舉的比干、孟賁、吳起之死,均與史實相符,可見,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古本《吳越春秋》說:“吳亡,西施被殺。”《吳越春秋逸篇》也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鴟夷”,就是皮袋,伍子胥也是裝在“鴟夷”里,投入了錢塘江的。民間傳說:他的怨,他的怒,終於化成定時而發的潮水,形成千古奇觀“錢塘潮”。想不到西施也落得個同樣的結局。於是,小說家們又附出新情節,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和柏楊先生的《皇后之死》說:越王把西施擄歸故國,越夫人醋勁大發,逼著越王,把西施沉水,還說:“這種亡國的妖孽,留著何用?”

第三種說法卻頗為浪漫:《越絕書》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根據這條史料,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了頗具影響的《浣紗記》。他說:“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吳亡後,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范蠡卻認為越王雄猜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於是激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

不數年,齊魯一帶有一位來歷不明的富家,私資巨萬,人稱陶朱公,據說,就是這位亡去的范蠡。

西施本是農家女子,只是因為天生麗質,做了越王政治鬥爭中的工具,事成之後,“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滅吳後的范蠡出逃、文種被殺,就知端的。唐代詩人李商隱說:“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皮日休也說:“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都是深信此說的。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