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手抄報:古漢聲母

“三十六字母”如下: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見溪群疑

曉匣影喻

日來

“三十六字母”的第一行“幫滂並明,非敷奉微”被稱為是唇音。更細的劃分是,“幫滂並明”是重唇音,“非敷奉微”是輕唇音。從現代語言學的說法來看,重唇音就是雙唇音,輕唇音就是唇齒音。

第二行“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稱為舌音。舌音也分為兩類,“端透定泥”稱為舌頭音,“知徹澄娘”稱為舌上音。實際上兩者都是舌尖或舌面的塞音,不同之處是,前者是舌尖音,後者是舌面前音。

第三行“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稱為齒音。齒音亦分為兩類。“精清從心邪”稱為齒頭音,“照穿床審禪”稱為正齒音。它們彼此間的關係類似於舌頭音和舌上音,發音部位一個靠前,一個靠後。在現代語言學上,實際上舌音和齒音的發音部位沒有什麼不同,都是硬齶或齒齦和舌尖或舌面所發出的,不同的是,舌音都是塞音,而齒音都是塞擦音或擦音,將同一位置的塞音和塞擦音或擦音歸為不同類也是古人的一貫做法。

第四行“見溪群疑”稱為牙音,此名較為怪異,許多人搞不清楚牙音和齒音有何區別。其實這裡牙指的時舌根處的大牙,就是臼齒。古人審音不細,將舌根音的發音部位誤認為是臼齒,於是就有了這個不確切的名字。

第五行“影曉匣喻”稱為喉音。但它們還需要具體分析。“曉匣”的發音位置其實與舌根音相同,但由於它們是擦音,故沒有和是塞音的牙音放在一起。喻基本上是一個半元音,類似今天漢語的y聲母。而影是聲門擦音。

第六行“日來”分別被稱作半齒音和半舌音。這兩個稱呼多少有些誤會的成份。原本兩者分別被放在齒音(日)和舌音(來)里,但由於某些原因,音韻學家將它們從各自的位置取出來,合成了一個新的音種,稱為舌音齒。其實意思是從左邊念是舌音,右邊念是齒音。後人不明此理,以為兩者和舌音齒音發音部位有所不同(不過確實也不同),便分別稱之為半齒音和半舌音。不過將日來二母單獨列出也是有其根據的。照現代語言學的觀點,日來二母屬於無擦通音,音色接近元音,而與其他聲母的情況不同。

各組內部聲母的排列也不是隨意的。除齒音外,每種音都由四母組成。這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濁,次濁來排列的。齒音略有不同,因為齒音沒有次濁,排列方式為全清,次清,全濁,全清,全濁。

廣韻三十六聲母

前代學者通過對《廣韻》反切上字進行系聯、分析、歸納而得出其聲母系統,因為《廣韻》一個音節只用一個反切,將全書的反切上字進行歸納分類就可以得到它的聲母系統。研究《廣韻》聲母系統的學者們由於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不同,因而他們的結論也不一樣。最早對《廣韻》聲母系統進行系聯分析的清代學者陳澧歸納為四十類,近代學者黃侃、錢玄同分為四十一類,高本漢、白滌州分為四十七類,曾運乾、陸志偉、周祖謨分為五十一類,方孝岳分為五十九類。

反切上字的分類在音韻學上稱作聲類。聲類並不等於聲母,反切上字的選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響,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來和諧。這就導致反切上字產生了隨反切下字分類的趨勢。通常是一、二、四等為一類,三等為一類,如見母反切上字分為“古”“居”兩類,前者只出現於一、二、四等,後者只出現於三等。考慮到這個問題,聲母比反切上字分出來的類要少得多。如見母的反切上字分為兩類,聲母卻只有一個。

王力認為《廣韻》有三十五個聲母,詳見下表:《廣韻》三十五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幾點變化:一、《廣韻》唇音只有重唇音,沒有輕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經有了輕唇音“非”“敷”“奉”“微”;二、《廣韻》“莊”“初”“崇”“生”和“章”“昌”“船”“書”“禪”九個聲母在三十六字母合併為正齒音“照”“穿”“船”“審”“禪”;三、《廣韻》 “匣”母“於”類字在三十六字母中與“喻”母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