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食品紅黑名單

在202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將加快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紅、黑名單制度,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損的激勵機制。同時,今年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安全食品,實現食品行業的優勝劣汰。

食品安全手抄報:食品紅黑名單

與此前的食品黑名單相比,此次擬建立的紅黑名單具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建立在食品安全誠信體系當中的紅黑名單,一改過去類似名單呈現碎片化、地域化等缺點,使信息呈現系統化和長期化,如此一來,昧心賺黑錢的不良食品企業,將很難像過去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就算被查也難很快改頭換面繼續坑害消費者。

其次,此次不僅有黑名單,而且還有紅名單,不僅不良企業將受市場的懲罰,而且那些生產好產品的食品企業,會因紅名單的出現而受益。黑名單告誡消費者不購買什麼食品,但光知道不買什麼還不行,消費者總得購買食品,要想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就應該給出一個紅名單,以幫助他們做出正確選擇。可見,紅黑名單的雙嚮導向作用將更加明顯,會對消費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此外,食品紅黑名單制度後面,還跟著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一改過去只管建立名單不管公開或者公開得極為有限等缺點。假如消費者不知情,即使不良食品企業進了黑名單,仍然難以阻止問題食品在市場上廣泛銷售,相反,即使一家企業的產品質量很好,由於缺乏確認機制,也難以打開市場。可以說,信息公開得越全面越透徹,食品紅黑名單的約束力就越大,市場的選擇也越理性。有信息公開制度這一“加速器”,食品行業的優勝劣汰將不可逆轉;質量和安全優先,將成為每一家立足長遠的食品企業的自覺行動。

大數據時代,為食品安全插上信息的翅膀,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監管部門完全可以將食品企業的誠信完整地記錄在案,如此一來,食品“紅黑名單”實質上就變成了消費者的購物指南,消費者按圖索驥,問題食品的生存空間將不斷被壓縮,而安全食品將得到追捧,受到價格和市場份額的多重青睞,食品安全因此而得到漸進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