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手抄報:查處違禁農藥如何問責

一菜農在種植大蔥過程中,為滅害蟲,擅自在大蔥上噴灑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經檢測,農藥殘留超標190倍。近日,南陽市鎮平縣法院審結該案,被告人姜某犯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處罰金5000元。

各種農藥超標、違規使用,正在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之禍。儘管濫用農藥行為早成輿論口誅筆伐的眾矢之的,但卻很少看到有誰因此而獲罪領刑。從這種角度來看,這起因濫用農藥而獲刑的案件頗具標本意義,由此釋放出的信號是,違規濫用農藥行為本身已經涉嫌犯罪。在濫用農藥現象屢禁不止的社會背景下,嚴厲追究法律責任無疑是正本清源的第一步。

不過,倘若從實際效果來看,嚴厲判罰一個老農,恐怕未必足以杜絕濫用農藥現象。其實,此次嚴厲判罰不過是始於農業局工作人員的一次偶然發現,在這種掛一漏萬式的責任追究機制中,嚴厲判罰旨在發揮震懾作用,但卻未必奏效。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多數農民因受知識水平的限制,未必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麼農藥;另一方面,即使一些農民知道農藥有毒,卻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替代品。對於農民來說,能有效滅蟲的農藥才是他們需要的,至於農藥的學名和成分,多數人並不關心。正因為如此,多數人購買農藥時只說要殺什麼蟲,農藥經銷商的推薦往往就是他們最終的選擇。很顯然,如果只問責違規用藥的農民,而放過違規銷售的經銷商,濫用農藥現象很難因此而絕跡。

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消費者每年因食物殘留農藥和化學添加劑中毒的人數超過10萬人。實際上,在違禁藥品泛濫的過程中,深受其害的不只是消費者,作為最初的接觸者,農民本身也是受害者。如果說農民青睞劇毒農藥是出於對效果的追捧,經銷商違規銷售此類農藥,則單純出於對利益的追逐。儘管農民可能會對農藥成分不甚了解,但經銷商不可能對違禁農藥一無所知,更為重要的是,相比起普通農民游兵散勇式的違規用藥,手握大量貨源的經銷商才是最大的“毒源”。劇毒農藥有禁不止的背後,是一條完整的違規生產銷售鏈,如果能從源頭堵住劇毒農藥的生產和銷售,即使農民有心購買恐怕也無從購得,如此一來,違禁農藥何至於泛濫成災?

事關公共安全,嚴格執法本身無可厚非,不過,責任追究顯然不能止於違規用藥的農民。一個違規用藥的農民,其所污染的不過是數畝蔬菜,但是違規銷售農藥的經銷商,其手中的違禁農藥又將造成多大的影響?更進一步說,那些無視禁令一心追逐利益的生產廠家,又該對公共安全構成多么巨大的威脅?

從某種程度上說,違禁農藥的泛濫正是因為背後存在完整的生產銷售鏈,農民雖然是直接使用者,但卻顯然處在利益鏈的最末端。以此而論,嚴懲違規用藥者當為制度究責的起點,而不是終點——這個農民是從哪裡購買的農藥,這些農藥又是在哪裡生產的?如果每次類似案件發生,都能順藤摸瓜倒查利益鏈條,並依據社會危害的輕重量刑判罰,則有助於剷除違禁農藥,從而真正維護公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