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國語黑板報素材:國語——交流的工具

國語是人們友誼的橋樑;國語是人們溝通的道路。我們的家鄉經濟迅猛發展,來晉江工作的朋友五湖四海。他們都操縱著自己家鄉的方言,所以給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曾經,我們身邊因南腔北調還鬧出不少笑話呢!

我曾經聽一個朋友說過:有一次,上級領導來我們家鄉的一個小城鎮視察。基層幹部早已做好了準備,把一切需檢查的材料都準備齊全,所有需要做的事都做好了。上級領導檢查後,對這裡的經濟發展很滿意,基層幹部們知道後也都沾沾自喜。臨走之際,基層幹部們為了感謝上級領導的關心,那天中午,設宴請客。基層幹部們點了一道家鄉的特產菜——清蒸魷魚,當服務員上這道菜後,看看色澤鮮艷的由於,領導們舉起筷子剛要夾一塊嘗個鮮,這時,有一位基層幹部見狀,就熱情地把魷魚推到領導面前,並盛情地說:“吃吧!多吃‘少管’,多吃‘少管’。”領導們聽了這句話一愣,手中的筷子停在了半空中。那位基層幹部以為領導們沒聽清楚,又不厭其煩地重複一遍:“‘少管’多吃,‘少管’多吃。”領導們聽了,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可不高興了。陰沉著臉,一言不發地坐在那兒。空氣頓時像凝固了似的,氣氛也緊張起來。那位基層幹部頓時傻了眼,他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是基層幹部的秘書最先反應過來,也連忙盛情地說:“這道清蒸魷魚,是我們這兒的名菜,味道鮮美。我們這裡把‘魷魚’稱為‘少管’。”領導們聽了,恍然大悟,臉上漸漸出現了笑容,整個宴會的氣氛才逐漸緩和下來。瞧,僅僅是因為語言,就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築起了障礙,這個流傳在閩南地區的笑話告訴我們,國語是交流的工具。

我還聽媽媽講過,大姨剛開服裝店時,外公經常到店裡幫忙。外公不懂得講國語,因此做起生意來特別吃力,也鬧出不少笑話。在給顧客報價格時,總是“四”和“十”分不清,每次都要邊說邊比手劃腳,費了一番心思,才能說清楚。有一次,大姨不在,外公獨自一人在店裡。一個外地人要向我大姨定貨,外公迎上去問:“你好,想買啥東西?”那位外地人對外公比手劃腳地說了一些話,但外公始終不明白他在說什麼。那個外地人只好失望地離開。瞧,好端端的一筆生意又因為不懂得說國語而這樣泡湯了。我若有所思:如果兩個人都用國語交流,,那該多好呀!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騰飛,家鄉人們已意識到:國語已不僅僅是溝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發展的需要。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建設的狀況。家鄉人們自覺地掀起了學國語的熱潮,上至公務員,下至平民百姓。現在,我們家鄉大大小小都能用上國語與人交流,就連目不識丁的爺爺經過上次的“教訓”,明白了說國語的重要性,也學起了國語。經過幾年的努力,外公也能用國語與人對話了,大姨的服裝店也紅紅火火。這可都要歸功於“國語”呀!

大家都學好國語吧!使它真正成為我國各族人民交流的普通語言、通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