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手抄報資料:五四運動和中國近代科技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打倒了清王朝,但政權卻落到袁世凱之流的北洋軍閥手裡,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實際上並沒有完成,“民國”不過只是徒具虛名,辛亥革命僅趕走了一個皇帝,而權力都落在封建軍閥手裡,革命實際上是失敗了。

但是,中國的社會卻在不斷前進。從19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到五四運動時止,在這20多年期間裡,不論經濟、政治和社會思想等各個方面,我國社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經濟方面,在20世紀的最早10年裡就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之間忙於相互殘殺和爭奪,由於戰爭而引起的經濟危機,使得除日本、美國以外的英、德、法、俄等國一時顧不上中國,它們對華商品的輸出量下降很多,從而使中國的民族資本獲得一個暫時的發展機會。從1912年到1919年,在中國新建的工礦企業就多達470多個,其發展的速度超過了洋務運動以來的任何一個時期。與此同時,日美兩國利用歐洲在進行大戰的機會,加速在華投資設廠,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由於新的工廠不斷增加,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辛亥革命前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僅有五六十萬人,到五四運動前夕,已猛增到200萬人,工人運動也日益高漲。

事實證明,在當時的中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都是行不通的,出路只能是進行社會革命。但是,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直到偉大的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革命運動也證明了:科學技術不僅可以創造新的生產力,而且也是變革社會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科學已逐漸溶合到世界科學發展的洪流中去,數學(珠算除外)、天文學等學科已不再有中國古代傳統的特色,但是很多技術門類,如建築、紡織等仍保留著傳統的某些特點,而中醫學和中藥學雖然不斷遭受否定和非難,但依然保持著生命力。

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偉大發明和創造,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和地區歷史上的各種發明創造一樣,永遠都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中國科學技術史在偉大的五四運動前後逐漸地走進了一個新的時期,掀開了中國現代科學技術史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