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琴瑟的來歷

琴棋書畫 qín qí shū huà 本指琴瑟、圍棋、書法、繪畫色彩四種古代藝術性文物或技藝。琴棋書畫均起源於文獻所稱的“三皇五帝”時期(2607 BC-2110 BC,見本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以下所注帝王在位年代均引自該表),或田野考古學所稱的“中原龍山文化時代”(2600 BC-2100 BC)。

琴瑟,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 BC-2370 BC)發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后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閒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開彈前,先有鼓點聲,以示引導。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 BC-2370 BC,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琴瑟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