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的來源,姓易的名人

第一段 形成有易氏族群

在商族先世的王亥和上甲微時代,在黃河流域已形成一個穩定的有易氏族群,但當時還沒有明確的姓氏,後來它成為形成易姓的基礎.

第二階段,建立中山國

古代易與狄通,有易氏即有狄氏.即狄人.狄人為北方一些部落的統稱.其中有一支為白狄,姬姓,原來主要分布於現在陝西北部及山西中北部,春秋時,白狄被晉國趕遷到後來的河北古易水流域, 於公元前506年,白狄人建立中山國.

第三階段,賜姓易氏

戰國初期,晉國滅中山國,後又復中山國.公元前406年,魏國再滅中山國,後又再於公元前380年復中山國.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國以中山國的魏愷為上大夫,因食采於易水,賜姓易氏,稱為易愷,此易愷即<萬姓統譜>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這就是易姓的起源.易愷的後裔於戰國後南遷至古揚州之域,易仁福於東漢章帝元和年間居吳郡太倉州(在今江蘇省),其後裔易萬年於公元222年遷湖南瀏陽,三傳而於公元257年生易雄,從易雄開始,易氏有世系可循,易雄墓遺蹟尚在瀏陽,易雄祠堂忠愍祠原址在今湖南長沙市八角亭藥王街,這個易雄就是現代易氏的確實可考的始祖.

遷徙分布

易氏自發源於易水後,先遷於太原,再南遷至金陵,轉遷湖南和江西繁衍.至唐宋時期,易氏主要分布於湖南\江西\山東等省,並進入湖北\廣東.宋朝全國易氏約有六萬人,湖南是全國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約占全國易氏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明朝全國易氏約有十七萬人,主要集中分布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其人口約占全國易姓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其中江西為全國易姓第一大省,其易姓人口約占全國易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其次分布於四川\江蘇\河南三省,其易姓人口約占全國易姓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十六.從清朝開始,四川人口銳減,湖廣易氏奉旨大量"填川",原四川逐漸成為全國易姓第一大省,至當代其易姓人口已占全國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現在全國易姓總人口約有二百多萬,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按全國各姓氏人口多少排序,易姓排在第九十二位.現在易姓主要分布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其人口共占全國易氏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次分布於南方的廣東\廣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海南\香港\貴州\雲南,北方的河南\甘肅兩省易氏也較多,山東\陝西\東北也有少量易氏分布.在境外,易氏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在新加坡有易氏宗親組織.

郡望.堂號

【郡望】

易氏從易水發源後,戰國時首先聚居於太原郡;晉惠帝後,又有聚居於濟陽郡者,故易氏先後有太原郡和濟陽郡兩個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兩個堂號,即太原堂和濟陽堂,其中太原郡及相應的太原堂影響較大,,當代易氏絕大部分都說屬太原堂.

1. 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濟陽郡:

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晉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至山東東明南境.

【堂號】

易氏的堂號,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濟陽堂外,後來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純孝堂,植栗堂,慶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純孝堂,慶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 \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瀏陽晉代湘州別駕易雄,曾被封為忠愍侯,瀏陽易氏後裔的堂號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狀元易重,因他在唐會昌五年,先考中榜眼,複試升為狀元,易重"一春攀摘兩重枝",門第重光,其後裔的堂號為"重桂堂".

3.純孝堂\植栗堂

江西上高縣宋朝進士大名府兵曹參軍易延慶,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生出紫芝玉芝;後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純孝堂",或"植栗堂".

4.慶源堂

湖南寧鄉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曾於南宋開禧年間纂修易氏通譜<慶源集>,其後裔的堂號為"慶源堂".

歷史名人

1 易元吉:北宋畫家,長沙人,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善畫獐猴,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觀察景物,並在長沙五後開鑿池沼,種植花木竹石,養水禽,窺其動靜游息之態,故其作品富有生氣。治平元年招入宮中,不久死去。存世的作品有《聚猿》、《猴貓》等。

2 易佩紳:清代江蘇布政使,龍陽人。

3 易翼之:明代學者,騰越人,正德中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彙編》、《春秋經傳彙編》、《古今詩評》等。

4 易之貞:戶部郎中,蘄水人。

5 易英:浙江布政司參政,澧人。

6 易元貞:桂林人,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7 易延慶:大理事,上高人。

8 易貞言:字內美,清代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

9 易宗捃:清代學者,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