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史文化故事

廣州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共處的開放性城市,其歷史文化深深植根於商品經濟的土壤中。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廣州歷史文化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廣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一

廣東歷代出過9個狀元,其中兩個出自廣州(包括番禺),他們是:宋代張鎮孫,清代莊有恭。

這裡單表張鎮孫(1235--1278年)。他原籍廣州北永泰里(今三元里),舊屬番禺,故又作番禺人。出身望族,祖上累代為官,自幼聰穎勤奮,12歲即被稱為神童。宋度宗鹹淳六年(1270)年赴省試,中第五名舉人。翌年赴京會試奪魁,高中狀元,這年他37歲。

關於張鎮孫中狀元,有一段趣聞。之前有童謠說:“河南人見面,廣州狀元見。”(“河南人”指居住珠江南岸的人。)地方官為此築“見面亭”,以待狀元出現。其時有個青年士子李昴英(後在宋理宗時成為廣東首位探花)善占卜,他夢見有人彎弓射江,江水為之士涸,於是占出卦文,以為將來大魁天下的,當是廣東的“張氏子”。

此說傳開,12歲的神童張鎮孫笑對同窗說:“安知‘張氏子’不就是鄙人!”有些人就譏諷他太過誇口。後來江水枯竭,江南江北的人可以在江面上來往步行,彼此可以“企望能辨眉目”;碰巧就是這一年,張鎮孫考中了狀元。他對此頗為得意,把自己的著作結集刻印,書名就取《見面亭集》。此事記於《廣州府志》。

張鎮孫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敢於直言,甚至指斥時弊,批評皇帝。他之所以被皇帝欽點為狀元,不是像某些人那樣是由於在考卷(廷對)中恭維皇帝,歌功頌德,說些皇帝喜歡聽的話,而是鮮明提出“國家以民為命脈”的主張,指出“府庫多多帛,皆出民膏血”,對度宗迷信鬼神,忽視朝政,以致“觀瑞芝,迎霞光”等妄舉,他都痛加針砭。這簡直是“犯上惑眾”、“大不敬”,隨時會招致殺身滅族之禍,人們不免為張鎮孫捏把汁。出乎意料的是,宋度宗這個皇帝竟頗有器量,不但沒有怪罪張鎮孫,反而嘉獎他的忠言直諫,當下賜詩一首,末二句云:“始進便當思遠到,會須華國有懦珍。”

對張鎮孫的指陳,宋度宗用“敢勿遵”(豈敢不遵照)回應,認為這個新科狀元有遠見,是儒林之珍,也就是讀書人的精英,難能可貴。張鎮孫連忙依原韻和詩一首。按宋制,新科狀元須快速成詩,宮女倚機以待,一俟詩成即繡在錦緞上進呈御覽。張本不工詩,此時卻“運筆如飛”,人謂“福至心靈”、“名成才涌”。

張鎮孫中狀元後,聲名大振,奸相賈似道也來拉攏他,說張中狀元是由他所舉薦。張卻不搭理,由於他不肯巴結權奸,最後只落得外放婺州(今浙江金華)通判,當個六品地方官。

幾年後,元兵南侵。張護送父母回鄉後,本欲回任所保境安民,但朝臣卻以其“曠職逃遁”入罪,遂被罷官。

後元兵攻陷廣州,南宋流亡小朝廷起用張鎮孫率兵抵抗。張領兵一度收復廣州,但終不敵。廣州城陷,鎮孫被抓,翌年囚押北上時,死於大庾嶺,時年44歲。

文天祥聞訊,為詩哭祭。遺骨葬於廣州北永泰里(在今三元里)。後人為了紀念他,把張家世居的廣州泰通坊改名為狀元坊(在今人民南路)。這也就是狀元坊的來歷。

廣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二

坐落在廣州市解放北的廣東迎賓館,曾經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國賓館。多年來,先後接待過80多個國家(地區)幾百批次的政府代表團,近百位政府首腦。現在,它成了對社會開放的旅遊賓館。賓館的前身,是四五百年前的明代提督府行署的舊址,三百多年前清初的平南王府(先為靖南王府的後苑)。清順治六年(1649),清廷封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分別為平南、靖南、定南王。隨之,尚可喜、耿仲明合兵直撲廣東。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廣東城陷。“兩王”入城後,大興土木,建造了“東西相望備極雄麗”的兩座王府第。後來,清廷遷靖南王去四川(後改廣西,最後再遷福建),廣州城便成了平南王的獨家天下。

康熙十年(1671)起,平西王吳三桂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互相呼應,先後招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由於他們違反歷史潮流,不受人民民眾支持,終被清兵先後掃平。其中已投降清廷的平南王(當時已由尚之信襲封),後來又因涉及“謀反”密告事件,被“賜劍”自盡,三個弟弟被處斬,還有兩個弟弟“革職枷責”,赴京發落,僅留老七尚之隆為老子守陵免死。至此,盤踞嶺南地區橫行30多年的平南王勢力,煙消雲散。

此後,樓台冷落,蛛網塵封。後來,這個占地80多畝的王府西端,被新上任的廣州將軍看中了,改建為將軍府第。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鹹豐十一年(1861),被英國殖民者強行“租”去,成為駐廣州的領事館。1920xx年,廣州當局向大英帝國“清退”了租金,也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當年淨慧寺的懷舊心情吧(因該寺部分已闢為六榕寺),市政府部門曾一度闢為淨慧公園。接著,公園的北部興辦了民眾教育館,解放初期,廣東省教育廳也設在這裡。南部則興建為廣東省交際處--迎賓館。

廣東迎賓館的再現芳華,當推近年的大規模擴建工程,占地面積5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碧海樓、六榕樓、淨慧樓、宴會大廳、榕蔭閣,以致蓮花池、花圃、小山等園林勝景,更使三百多年前的王府樓台相形見絀,所以詩人郭沫若南遊到此,有“尚府樓台幾度新”的吟詠。

廣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三

惠如茶樓的老闆陳惠如,原在廣州開設“潘家會館”小食店,由於經營得法,價廉物美,豐儉由人,生意日旺。某日凌晨,點心師傅起身蒸糕,發現有一小偷,潛伏在碗櫃內,不敢出來。有一夥計見了,拿起一個大水瓢,正要往沸騰的鍋里盛水來淋小偷。陳惠如見了,馬上制止,叫那小偷出來,對他進行教育。小偷得到老闆寬恕,雙淚直涌,雙膝齊跪,說是因家鄉遇大水,到省城投親不遇,飢餓難挨,才起偷念,以解飢餓,所說都是實情。陳老闆聞言,不僅不加斥責,竟拿出幾個熱糕,給他充飢。又叫妻子贈銀洋5元,以為謀生資本,勸其改邪歸正。小偷當場表示悔過。過了3年,時逢除夕,陳惠如正在指點夥計張貼春聯。忽有“巡城馬”送來僑批,匯來大洋200元。陳苦思不得其解,自己並無親友出洋,何來僑批。次年又同樣匯來200元,如是連續3年。陳惠如通過“巡城馬”帶去音信,說是若不寫明寄款人的真實姓名和地址,將拒絕收此匯單。未幾,南洋復來一函,內云:

陳老闆台鑒:日月如梭,別來屈指三秋;冬去春來,遙祝生意興隆。愚於廣州落難之時,多蒙救助,一飯之恩難忘。鏇至南洋涉足江湖,否極泰來,今已自開店鋪。念余之有今日,實善長救助之恩,欲圖報答,惟因俗事系身,未能啟行。謹匯菲資,杯水車薪,略表敬意,幸乞笑納,並祝合府平安。林大貴頓首。×年×日。

讀者切莫因為此信寫得文縐縐,就認定當年那小偷也是懂文墨之人。其實這小偷發跡之後,附和風雅,延聘一位窮秀才,代理文案,此函即為秀才代筆。至於林大貴,實為“淋大櫃”之諧音。陳老闆展讀此書,感慨萬千,遂將幾筆匯款,加上自己積蓄,買下潘家會館,創辦惠如樓。

惠如樓擇吉開張時,忽然來了一幫兵勇,喊打喊殺說:“皇帝駕崩,舉國大喪,忌用紅丹,違者坐監。”陳惠如連聲說:“是!是!”,令雜役把招牌取了下來,改用黑漆襯底,以金粉髹字,成為黑底金字。這塊招牌掛了100多年,直到20xx年前因樓面裝修,才取下來。惠如樓用黑底金字,黑色代表敦厚樸素,金色代表富貴榮華,成為一家雅俗共賞的茶樓。陳惠如從林大貴來信受到啟發,也附和風雅。二樓西邊掛有“少長鹹集”橫額,大宇盈尺,是出自清代名書法家趙之謙手筆。趙之謙,浙江會稽人,生於道光九年(1820xx年),歷官江西奉新、南城等縣,每到一地,書畫刻石,卓絕一時,尤長篆隸,其用筆喜側鋒臥筆,他贈惠如樓之書,是其晚年佳作,筆力蒼勁,沉實渾厚,百看不厭。據說陳濟棠治粵時,蘇世傑出任財政局長,曾覬覦此墨寶,終因職工群起抵制而束手。二樓北面牆上,還有一聯云:

人不可以無師,

物常聚於所好。

此乃出自吳榮光手筆。康有為很少稱許人,但對吳榮光卻推崇備至,認為在廣東的書法家中,以吳榮光最為深美。惠如樓收藏此聯,神采逼人,氣韻千古。惠如樓還於三樓展示廣東“九老”書畫,“九老”包括張南山、陳澧、鮑俊、王福壁、鄧廕泉、梁獻廷、鄭紀常、蘇枕琴、陳李若,都是清代道光、鹹豐年間的廣東名士。

惠如樓以茶靚水滾著稱,原來老闆對茶葉頗有研究。普洱、六安,越陳越佳,則多進貨,五年十載再推出,茶味純香,且有消滯解暑作用。龍井、水仙,以新茶為佳,則少儲存,隨時購進,茶味清香。茶靚還要水滾,惠如樓堅持“問位點茶,每客一壺,保證水滾”。惠如樓的食品,著名的有惠如裹蒸皇、廣東鳳爪、嫁女餅蓮蓉酥、爽糖酥、老婆餅冬蓉酥等,月餅有“鳳凰貢品月”。據說乾隆下江南時,吃到一種月餅,“甘香清甜”,口贊不絕。後稱此月餅為“貢品月”,陳惠如通過熟人,取得“貢品月”製作工藝,加以改進,餡料中加蛋黃,更名“鳳凰貢品月”,一炮打響。後來,惠如樓為譚新義所收購,他甚愛這個“如”字,接踵創辦茶樓,多以“如”字殿尾,如西如、東如、南如、五如、三如、太如等,都是他主辦的,形成了頗有規模的飲食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