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經典民間傳說故事簡短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回民族在歷史上都湧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於回族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回族民間傳說故事一:穆罕默德與蜘蛛鴿子

在回族人中間有這樣一段傳說:想傳在先知穆罕默德與異教徒作戰時,在一次戰鬥中穆斯林失利,異教徒們要追捕殺害穆聖。穆聖在逃跑中,被一位耕地的穆斯林救下來,藏身於犁溝壕里。一會兒,異教徒們就追來了,他們圍住耕地的穆斯林問他見到穆罕默德沒有,這位穆斯林指了一個方向說:“往那邊跑了。”

異教徒聽了,又一窩蜂地追去。當異教徒們被哄走後,耕地人的那匹騾子忽然大叫起來:“吱格吱格,在這裡,在這裡。”遠去的異教徒們聽了,又折了回來。穆聖一見,對騾子罵道:“不會生子的畜牲!”罵完了又往遠處跑去。半路上,又碰到一個放牧的穆斯林,放牧人又把穆聖藏到草堆里,等異教徒追來問時,牧羊人指了指北面說:“朝北跑了。”

異教徒們又信以為真,亂鬨鬨地向北追去了。這時,吃草的山羊忽然大叫道:“嘰嘎嘎,嘰嘎嘎,在這裡,在這裡。”遠去的異教徒們聽了,又追了回來,穆聖一見山羊壞了事,狠狠地罵了一句:“不顧羞恥的東西!”罵完又向遠處跑去。異教徒們也緊緊追在後面。穆聖跑著跑著,跑進一個果園裡,果園主也是一個穆斯林,他見穆聖被異教徒們追得很急,就忙請他老人家躲到果樹上去。一會兒,異教徒們就追進果園 來,他們問果園主見到穆罕默德沒有,果園主說:“向山上跑了。”

異教徒們又蜂擁著向山上追去。這時,一隻喜鵲飛到穆聖藏得那棵樹上,叫道:”嘎嘎嘎,在這兒呢,在這兒呢。”跑到山上的異教徒聽了又折了回來。穆聖看了一眼喜鵲,很氣憤,罵道:“嘴裡吐蛋,眼裡滴血,五黃六月別想喝進水!”罵完就向山上跑去。穆聖跑進山里,已經兩腿發酸跑不動了。這時,他發現前面有一個山洞就鑽了進去。穆聖剛剛鑽進洞內,就有幾對藍鴿子飛進洞內,一邊吼堂堂,一邊踏掉穆聖在塵土上留下的腳印。又有幾隻蜘蛛也開始忙活起來,它們飛快地抽細絲織起了蜘蛛網。在後面追趕穆聖的異教徒們,追過來發現這裡有一山洞,急忙停下來看,只見塵土上面滿是鴿子的腳印,連洞口的蜘蛛網也是新的,根本就不像有人進去過。於是,又向前追去,穆聖這才脫了險。從此以後,穆聖下了禁令,說金刀子也不能宰殺瓦藍鴿子,對於蜘蛛任何人也不能傷害。

人們還傳說騾子以前是下駒的,只因那次向異教徒告密被穆聖罵了,以後就再不能下駒了;山羊從前也是有尾巴的,並且不比綿羊的小,只是長了嘴尾巴才脫了的,只剩下一點點尾巴桿子,連羞恥都護不住了。喜鵲也更可憐,每逢伏天,渴死都喝不進水,在“抱兒子”的時候,蛋要從嘴裡往外吐,每吐一個蛋,眼睛都要往出滴血。它們都是因為惹怒了穆聖,穆聖對它們做了都阿,真主準承了穆聖的都阿,給它們才降了這些敗倆。 在今天的回族人中間,至今還有人特別愛惜瓦藍鴿子和蜘蛛,禁止小娃娃們欺負和糟害這兩種生靈。

回族民間傳說故事二:毛野人母親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寡婦,她有三個漂亮的女兒,分別叫門閂兒,門段兒、頂針兒。人人見了都喜歡她們,寡婦也非常疼愛她們。

有一天,寡婦要回娘家,就對三個女兒囑咐道:“我要到外婆家去看外婆了,我走後你們把門閂好。誰叫也別開門,真到我回來叫門你們再開門,三個女兒異口同聲地答道:“知道了”,然後寡婦就走了。

寡婦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毛野人,毛野人就把她吃了。毛野人知道寡婦有三個漂亮的女兒,然後它心裡想:“那三個女孩兒,才是一口真正的嫩肥肉,比這老寡婦肉更香,我應該想辦法把她們三個大都捉住吃掉才對”。於是它穿上寡女的衣服,提著寡婦給拿的禮物朝寡婦家走來。

到了寡婦家房門口後,叫道:“門閂兒,快給媽開門”,老大門閂兒就出來了,門閂兒由於年齡較大,覺得奇怪就問道:“媽,你剛去看外婆,咋這么早就回來了”。我把給你外婆帶的一件禮物忘拿了,所以回來取”。這時門閂兒還是不信,就說道:“媽,你把手伸進來叫我看一下”,毛野人把手從門縫裡伸進去後,門閂兒看到一隻毛茸茸的大手,大吃一驚,知道遇到了毛野人,就磨著不想開門。毛野人等的不耐煩了說道:“門閂兒,你咋還不給媽開門?”。門閂兒回答道:“你不是我媽,我媽穿的紅,戴的紅,全身上下都是紅”,然後就回屋去了。

毛野人又不死心,在地上打了個滾,變成全身上下都紅了,就又叫道:“門段兒、門段兒,快給媽開門來”。老二門段兒來到房門前,和姐姐門閂兒一樣,她也發現了叫門的是毛野人而不是媽媽,不想開門,就對門外的毛野人說道:“我媽穿的綠,戴的綠,全身上下都是綠”。說完後就進屋去了。

毛野人還不死心,又在地上打了個滾,變成全身上下都是綠了,又上前叫門道:“頂針兒、頂針兒,快給媽開門來”。老三頂針兒由於年齡較小,不太懂事就問道:“媽媽,叫我做啥呢?”。毛野人說道:“媽叫你是想心疼你,快把你的指頭伸出來叫媽心疼一下”。頂針兒剛把指頭伸出去,就被毛野人一口咬住,頂針兒疼得大叫起來,毛人說道:“快給媽把門打開”,頂針兒由於怕疼,就把房門打開了。

頂針兒把門打開後,毛野人就進來了。這時天已黑了,到了睡覺的時候,毛野人就對項針兒說:“頂針兒過來,今天晚上跟媽睡,媽晚上要心疼你”,頂針兒就跟毛野人睡在了一起。毛野人摟著頂針兒睡下後心想:“我掐一下這個孩子看她的肉嫩不嫩”,就掐了頂針兒下。頂針兒疼得叫起來並問道:“媽你掐我幹啥?”“噢,媽是稀罕心疼你的呢!”門閂兒和門段兒由於害怕和衣躺下一直未睡,半夜時兩人聽到炕的另一邊傳來咯登、咯登的聲音便問道:“媽媽,你吃啥?”“我吃的是從你舅舅家拿來的乾大豆”,毛里人回答道。姐妹倆聽後又說道:“給我們給一點”,“遲不要,早不要,等吃吃完了你才要”,毛野人回答道。姐妹又連著要了幾次,毛野人沒有辦法只得給她們倆人一個給了一點東西。門閂兒接過來一看是頂針兒的手指頭,門段兒也接過來一看給的是頂針兒的腳趾頭。

姐妹倆知道,妹妹已經被毛野人吃掉了,姐妹倆害怕毛野人再吃掉自己沒有敢哭流著淚把妹妹的手指頭和腳趾頭裝在自己衣服的口袋裡。姐妹倆開始商量著如何逃跑,於是門閂兒便沖毛野人喊道:“媽媽,我尿憋了,想到外面尿尿去”,毛野人害怕門閂兒借撒尿之際逃跑不想讓她出去,於是 對門閂兒說道:“鍋台上尿去,”“舅舅來了笑話呢”門閂兒答道:這時門段兒又沖毛野人喊道:“媽媽我屎憋了,我想到外面屙屎去呢!”,毛野人也害怕她跑了不想讓她出去 ,於是又對門段兒說道:“房間地面上屙去,”“舅舅來了笑話呢”,門段兒回答道。門閂兒答道。門閂兒和門段兒不停地要求出去解手,毛野人也沒有辦法只得允許她們出去解手。但又害怕她們跑掉,就給倆人的腿上綁上繩子自己抓住,然後放她們出去了。

姐妹倆出去後想如果直接跑了,毛人一拉繩子發現人不見了,肯定會去追並且會追上她們。後她們倆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從雞窩裡抱來一隻大公雞綁在一條繩上,再找來一個茶壺綁在另一條繩子,然後姐妹倆就跑了。

毛野人在姐妹倆出去後不久就拉一下綁門閂兒的繩也就是綁公雞的那條繩,公雞受驚後“呱、呱、呱”地叫起來。毛野人以為門閂兒在“哈、哈、哈”地大笑,就罵道:“你還笑呢!”我等一會兒就吃你。它又拉了拉另外一條綁門段兒的繩子也就是綁壺的繩子,它一拉,壺發出“呱噠噠、呱噠噠”的聲音,它又以為門段兒在“哈、哈` 哈”地大笑,就罵道:“你也還笑呢,我等一會兒把你也一塊兒吃掉”。可是過了一會兒,毛野人又覺得有點不對勁,就又喊了幾聲,沒有人答應,出來一看,一條繩上綁的是只公雞,另一條繩上綁的是一個壺。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就趕緊追倆姐妹去了。姐妹倆沒有辦法,只好在兩棵大樹下打上鐵钁,爬上樹去了。

剛上樹,毛野人就追到下面了。毛野人就問姐妹倆:“你們是咋 上去的,叫媽也學著上去。“東家一碗油,西家一碗油,油地油地上”。毛野人,聽東家借一碗油,西家借一碗油,然後抹在樹上,結果樹越抹越滑,爬了半天也未爬上樹去。又問姐妹倆是怎么上去的,姐妹倆說道:“東家一碗醋,西家一碗醋,醋地醋地上”。毛野人一聽,又去各家借來醋抹在樹上,結果樹也是越抹越滑,更爬不上去了。毛野人又問姐妹倆是上去的,姐妹倆問答道:“東家一碗鹽,西家一碗鹽,鹽地鹽地上”,毛野人一聽,又去各家借來鹽抹在樹上,還是上不去。於是它又問姐妹倆是怎么上去的,姐妹倆又說道:“褲帶迷(接)褲帶,腰帶迷(接)腰帶,迷(接)地迷(接)地上”。毛野人一聽,於是又找來許多褲帶和腰帶接在一起,讓姐妹倆拉她上去。姐妹倆把毛野人拉到樹的半中腰後一鬆手,毛野人摔下去,掉在鐵钁上,被鐵钁扎死了。

回族的名稱來歷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南宋時,“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紇”、“回鶻”外,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一些民族。這都和現在所說的“回回民族”不同。十三世紀初葉,蒙古軍隊西征期間,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斷地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我國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國各地。他們被稱作“回回人”,是當時“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後來他們也就以“回回”自稱了。

回族也有一些他稱。宋元時期,蒙古民族的官方文書將回族先民稱為“撒爾塔兀勒(Sartqul)”;元代將Musulman(穆斯林)音譯為“木速蠻”和“木速魯蠻”,意思等同於漢文中的“回回”,此種情形也見於明代的《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辭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辭彙)。迄今,在不同地區,各個民族語言中對回族還有各種的他稱。藏族將回族稱為“卡西(Kace)”,可能因為西藏部分回族來自克什米爾;蒙古族稱回族為Hotun,據說當地回族來自和田;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則將回族稱為“東乾(Tung’gen或Tung’gan)”,據說因為當地回族來自潼關,也有將Tung’gan解釋為“留下來居住”;因回族中馬姓較多,四川彝族地區將回族稱為“馬家(Majia)”;雲南的佤族和傣族將回族稱為“帕西(Basi)”,意為來自波斯的人。不同的稱呼不僅反映出回族和眾多民族雜居的情形,也反映了回族來源的多元性,以及職業和遷徙的特點。

回族的民族分布

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981.68萬人(20xx年,不包括台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占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從南北來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布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關於回族分布的特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現為全國20xx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布。這還體現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的比例上,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區市總人口10%以上的只有兩個(寧夏和青海),占1%-5%的有6個,占1%以下的有23個省區市。同時,從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來看,最高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低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這些省區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0%以上。在上海、安徽、陝西、山西、北京、天津、江蘇等地,雖然回族人口數量小,但卻是這些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的第一大少數民族。“小聚居”的特點集中體現全國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區,回族以連片聚居為特點,反映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區。而東部地區,則以縣、村、街道聚居為特點,又多在大運河沿線一帶。與西北地區不同,東南地區回族聚居的規模大體在百人到萬人左右。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現在回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分布上。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個,其中,1個自治區,2個自治州、11個回族自治縣(包括聯合);其中1個自治區、2個自治州和6個自治縣(回族自治縣共11個,包括聯合)均在西北。全國有回族鄉140個,西北地區只有37個,西南地區有28個,華北地區有27個,華東地區有12個,東北地區有5個,中南地區有31個。值得注意的是,在183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約有97個城市的主要少數民族是回族,尤其是東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在全國還有4個城市的行政建制上專設回族區,分別是洛陽市的瀍河回族區、鄭州市的管城回族區、開封市的順河回族區、呼和浩特市的回民區。由此看出回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