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格律的六要素

對聯是一種講究格律的文學形式,要欣賞與寫作對聯,必須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謂對聯格律(簡稱聯律),是指對聯寫作的一些基本規則和格式。如對應性、關聯性、詞性、語法結構和修辭、平仄,以及書寫、張貼等等,這些方面的規範與格式要求,就是聯律。聯律的核心要求是對仗。對聯基本格律的六要素,一般認為,即: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作者認為,這六要素又可以分別從基礎、語法、聲律三方面來加以理解:  1.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基礎要素。從全聯來看,原則上,只要上下聯字數相等,不論多少字數均可。如上下聯各四個字,則稱四言聯,上下聯各五個字,則稱五言聯,等等。但在實踐中,對聯多為四字以上,因漢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組成句子。而限於對聯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難有上千字的長聯。在要求全聯字數相等的同時,還要求各分句字數相等。換言之,如果上聯是由幾個分句組成,則下聯也應是由字數上與之一一相等的幾個分句組成。總之,如果連字數都不能相等,那無論如何也難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對聯。至於如:

中國人民萬歲

袁世凱千古

這副所謂的“對聯”,只是借用了對聯的名義,來表達“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的寓意。從形式上看,它本身並非對聯,僅是一種文字遊戲而已。

從內容上看,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對應,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本來,對聯格律主要是針對其形式的,但由於對聯一個最突出的形式特徵就是分成上下聯兩部分,因此,將上下聯內容相關作為一個基本要求提出來,也是有必要的。

大多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對應屬於互相襯托的關係。這種襯托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互相對照(即所謂“反對”),通俗地說,正對即上下聯立意相近,如:

覺行圓滿

功德莊嚴(註:所引對聯未註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拙著《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一書,下同。)

反對即上下聯立意相反,如:

心平積福

欲重招殃

還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的內容對應屬於互相銜接的關係(即所謂“串對”,或稱“流水對”),也就是上下聯兩個分句共同構成一個複句,上下聯存在一種連貫、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目的等複合關係。如:

若無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災

 

除了香甜苦辣鹹酸澀

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彼此“風馬牛不相及”,會使人覺得非常彆扭和生硬,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也難以稱得上是合格的對聯。當然,上下聯之間的對應關係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但不能毫無關聯。廣義而言,這種內容相關,還包括上下聯之間的意境應當儘量協調、照應(如“強弱相當”等,可見下文。)不過,上下聯意境的互相協調、照應與否,主要體現的是對聯水平的高低,因此,應屬於修辭範圍,而非格律範圍。

再者,還有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上)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上)卻有意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無情對的特點是:字面上越工整,內容上越不關聯,則越好,兩種條件缺一不可。如:

  三星白蘭地

  五月黃梅天(常用無情對)

 

  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常用無情對)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常用無情對)

 

  樹已半枯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無情對)

當然,無情對主要是利用對聯的形式特徵(對仗),來體現一種文學趣味和技巧,其內容是次要的。

總之,字數相等,內容相關,是對聯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最起碼的要求,體現了最基本的對稱性和關聯性,故將二者稱為基礎要素。

  2.詞性相當、結構相稱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語法要素,也是對聯格律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核心要素。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應當儘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介詞對介詞,等等。如:

  大行絕俗忘榮辱

  至道無情空是非

此聯中,“大”與“至”都是形容詞,“行”與“道”、“俗”與“情”都是名詞,“絕”與“無”、“忘”與“空”都是動詞。“榮辱”與“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詞。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