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格律的六要素

所謂平仄相諧,又稱平仄協調,狹義地說,就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要弄清這些問題,首先必須區分什麼是平聲、什麼是仄聲。這又有兩種劃分標準。在對聯創作中,一般是運用“古四聲”,即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除平聲外,上聲、去聲、入聲皆為仄聲。現在,也有少數人運用“新四聲”,即現代漢語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其中,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兩種聲韻的不同,關鍵在於入聲字。入聲字的掌握和識別,大體上還是有規律可循,在此恕不贅述。對初學者來說,最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先在運用時藉助工具書,然後逐漸熟練掌握。要注意的是,雖然上述兩種用法可並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對聯中,最好不要同時混用兩種標準。

  現在再回過頭來談平仄協調的兩大要求。所謂平仄相對, 就是上下聯的各音步(音步位)以及各分句句腳之間,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也就是說,在音步位或各分句句腳上,如果上聯是平聲,下聯就應當是仄聲,反之亦然。如果是平聲對平聲,仄聲對仄聲,就叫平仄失對(又稱同聲相對)。對聯脫胎于格律詩,在平仄方面,對聯與格律詩中的對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對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在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於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數。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說,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時不論,即所謂“一三不論五要論”)。如:

  心蓮-清淨

  ○○ ○△

  性海-圓融(注:平聲用“○”表示,仄聲用“△”表示,下同。)

  △△ ○○

 

  心馳-有外-實迷-有

  ○○ △△ △○ △

  身處-空中-不見-空

  ○△ ○○ △△ ○

此二聯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對,二四六皆平仄相對,即屬工對。不過,並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於對聯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詩中的對仗句式為主以外,還有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領字、專有名詞等的運用。如:

  建-曼荼羅壇-修法

  於-阿蘭若處-參禪

 

  直心-乃-萬行-之本

  貪慾-為-諸苦-之源

 

深心-勤習-真言宗-教義

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

以上諸聯,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謂平仄交替,它與平仄相對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指的是一個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說音步位)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否則就是平仄失替。只有各分句的句腳與前一音步之間,可以不考慮交替問題。如,句腳與前一音步交替:

  真身已過凡間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聽

  △  ○  △○

又如,句腳與前一音步不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

△  ○  △△

  深心入解本無魔

  ○  △  ○○

在平仄問題上也允許拗格存在。對聯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謂之拗格或拗體,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謂“相粘格”,是律詩中的“相粘”格式在對聯中的體現,指上下聯除不能同聲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慮平仄相對,而是採用同聲相對,亦即相粘。如:

看破紅塵易

  △  ○△

放下色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