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知識——馬蹄韻淺淡


至可以半對半不對,如"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的遙憐 對 未解,在對聯中比較特殊的就是借
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以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利
用尋常來對七十,甚至可以借聲音,多見於顏色,如借皇為黃,借清為青.一般來說,對聯是平行的
兩句話,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一句話分兩句來對,這就是流水對,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到
洛陽." 通過對聯我們可以分別虛實字及套用,分別平仄聲,加強知識面和用典故,我們可以通過
對"孫行者胡適之"這個對聯,增加了解,明白我國傳統的博大精深.胡對孫,取猢猻之意,.行對適
,都是進退動詞,者對之都是虛字,既有借對,又有流水對,聯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孫子行著走,到
那裡去呢?"所以對聯及詩歌的對仗,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有極大的自由,對仗是為了更好的表現
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過於的講究工整,就成了纖細,大工反拙.


對聯的基本句式是從駢文和律詩移植過來的,因此一開始就 有優美的聲律結構。在長期發展
過程中,經過取捨、融合和最佳化,對聯已經有了不同於詩詞曲賦駢文的句式 和結構,形成了
獨立的文體。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對聯結構,“0”為平,“1”為仄,用“,”斷句,用“/
”區分上下聯。

對聯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來自駢文,五言和七言來自律詩。駢文多採用四言和六言,故
宋人稱為“四六”,但其中也雜用五言或七 言。同樣是五言或七 言,駢 文的節奏與律詩不
同。這一點常常容易被人們忽視。例如,王勃《滕王閣序》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
天一色”是七言聯,其節奏1010100/0110011,相當於駢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
,“與”和“共”相當於虛字,因此不應該用七言律詩句式0011100/1100011來衡量。王勃名
句的節奏與南齊王儉《靈丘竹賦》“翠葉與飛雲爭采/貞柯與層冰競鮮”(見李調元《賦話》
)的節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於藍。將兩者對照分析,駢文句式的特點一目了然。

紀曉嵐所說的最古春聯,蜀孟昶“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見梁章鉅《楹聯叢話》),上
聯平仄是00101,在律詩中,“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 句”(見王力《詩
詞格律》),因此不是對聯句式。實際上,孟昶用的是駢文句式,其節奏00101/01100,相當
於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納 ”和“號”相當於虛字。“昶為太子時曾自題策勛府桃
符‘天垂餘慶/地接長春’”(見《中國對聯大辭 典》),說明該聯是從四言句式變化而來的
,作為駢文句式,對仗工麗。如果不了解早期對聯的這種情況,用五言律詩句式00011/11100
來衡量,認為“余”字違律,顯然是極大的誤解。

《楹聯叢話》中摘錄《朱子全集》所載聯語,有些句式明顯來源於四六。例如,松谿縣明倫
堂聯“學成君子,如麟鳳之為祥,而龍虎之為變/德在生民,如曷噸為澤,而雷霆之為威?
,其中允許相同虛字相對。這是對聯移植駢文句式的明證。不過,相同虛字相對現象已被淘汰

唐代律詩的聲律和對仗已達到盡善 盡 美的程度。因此,五言聯和七言聯普遍採用律詩句式
而不用駢文句式 。在長聯中,五言、七言駢文句式並未完全消失,但正在被律詩句式取代,
或改用一字領或三字領加四言句式。

五言律詩句式有a型11001/00110和b型00011/11100兩種,七言也有a型0011001/1100110和b型
1100011/0011100兩種。把它們統統拿來做對聯,在短聯情況下,矛盾並不明顯。但是,進一
步考察就會發現,在律詩中不可或缺的這兩種句型,在長聯結構中只需要一種,而且有充分理
由證明,只有b型才有資格作為對聯句式。因為:

1。a型同b型有質 的區別。在對聯句式體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0011/1100和110011
/001100,五言和七言理應採用b型為佳。這樣可以避免單調,增加變化(見《對聯》1998年第
2號拙文《對聯句型的生成》)。

2。b型句式的平仄變換比a型簡單。如果把句式中平變仄或仄變平的次數稱為變換數,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