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簡介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

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龍眠愚者、澤園主人、浮山愚者、宓山子、鹿起山人、愚者、江北讀書人等。桐城(在今安徽)人。少時參加復社活動,與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並稱明季四公子。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檢討。值父湖廣巡撫方孔遭楊嗣昌嫉劾,下詔獄,乃膝行沙,苦訴得解。次年任工部觀政,十五年又為定王講官。十七年,李自成入北京,以智哭臨殯宮,至東華門被執,受刑得不死,尋逃脫。南明時流離嶺表,改名吳石公,賣藥市中。順治三年(1646),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有推戴功,擢中允,以瞿式耜薦,由翰林學士充經筵講官,次年從桂王去梧州,拜禮部侍郎、東閩大學士入閣,鏇掛冠離去。漂泊嶺南,至平樂為清軍所執,不屈。聽其為僧,乃更名大智,字無可、藥地、浮廬,別號弘智、藥游老人、浮度愚者、極丸學人等。康熙十年(1671)赴吉安時卒。

方以智為復社領袖之一,畢生以氣節、學問自許。其學博涉多通,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自負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識熔於一爐,發明千古不決的道理,所著《東西均》中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題,概括事務的矛盾和矛盾運動,既指出:“盡天地古今皆二”、“相應者皆極相反”,又強調“兩間無不交,則無不二而一”,認為事物都是“相相勝而相成”,體現出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他還主張“未有天地,先有琉璃;人一琉璃也,物物一琉璃也”。的唯物主義思想,打破神學的創世說。他又在《物理小說》中提出“天恆動,人生恆互動,皆火之為也”,表明其宇宙觀的基本觀點是火的一元論。但他的思想中也隱藏有循環論,還不能脫出保守的自然科學體系,因而難於跳出形上學的“時中”論的束縛。儘管目前學術界對其評價不一,但他仍不失為明清之際的一位有進步社會思想和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家。著述甚豐,主要有《東西均》、《博依集》、《浮山文集》、《通雅》、《四韻定本》、《物理小識》、《方子流寓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