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名勝聯

覺悟群生,人人瞻仰莊嚴相;
化通萬物,個個皈依方便門。

劉大鵬題奉聖寺
竹滿陽台,林開棟宇山堂古;
雲飛僧寺,青護隋唐佛地深。

佚名題奉聖寺照壁
鸚鵡和鳴,福慧夙根傳桂子;
麒麟抱送,莊嚴佛果妙蓮花。

佚名題奉聖寺觀音神龕
寶筏渡迷津,蓮花承步,毒龍狂象隨時斬;
金繩開覺路,旃檀作像,意馬心猿頃刻除。

佚名題奉聖寺
兜率宮現白毫光,用刑修心,都意臻極樂世界;
般若台坐紫金像,以津求道,誰果入不二法門。

佚名題奉聖寺
自奉聖奉建初唐,便來這奉聖寺中,時時奉聖;
唯西山西道雪嶺,寧拾此西山腳下,面面西山。

佚名題奉聖寺韋馱殿
佛法譚空,無欲而空,定於五倫外求空,卻便冤佛;
禪門寧靜,不染為靜,只在七情中討靜,即是解禪。

楊二酉題奉聖寺
 


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市東南隅崇善寺街9號,創建於唐,寺內有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朴初題書“琅函寶相”匾額。崇善寺初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又改稱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的髮妻孝慈高皇后馬氏病逝。朱元璋的第三子晉恭王朱棡,是馬氏撫養成人的。為紀念其母高皇后,就在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從洪武十六年(1383)動工,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成,歷時八載。當年崇善寺的盛景,可以從一幅現仍保存在寺內的《崇善寺建築全圖》中看到。寺院南北長550米,東西長250米,寺內大雄寶殿居中,面寬九間,高達30米。殿堂樓閣、亭台廊廡數近千間。清同治三年(1864)大部建築毀於火。現存崇善寺的局部,包括山門、鐘樓、東西兩廂和大悲殿,亦自成格局。大悲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前檐安有隔扇,北面裝有板門,殿內設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瓦頂黃邊,瑰麗壯觀。殿內神台上供千手千眼觀音及千缽文殊和普賢三尊巨像,像高8.5米,比例流暢,完好無損。殿宇和塑像,都為明初遺物。寺內還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經,大都有確切年代記載。門前鐵獅一對,明洪武時鑄造,神態威猛,筋骨雄健,為明代獅獸中的佳作。

千手千缽千華子;
大悲大智大願王。

隆蓮題崇善寺大悲殿
千聖萬賢齊拱手;
無量神祗皆低頭。

根通題崇善寺文殊殿
須知世事如棋局;
長養心田似海深。

力宏題崇善寺佛室
  堅固五根培十力;
掃除四相子三心。

力宏題崇善寺精舍
客至莫嫌茶味淡;
僧伽不比世情濃。

佚名題崇善寺客堂
楊岐燈盞明千古;
寶樹青姜辣萬年。

佚名題崇善寺庫房
 


永祚寺

永祚寺,俗稱雙塔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太原市原城東南隅,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馬雙塔同時創建,“祚”,是賜福保佑的意思,寺廟依山而建,是萬曆年間縉紳學士在科舉制度下,為“昌文風”、“興文運”,以開太原文明而創建。寺院布局和建築獨具特色。院子座南朝北,為南北走向,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組成。前院牡丹滿園,被稱為太原的“小洛陽”。塔院兩大塔尤為突出,呈東南、西北走向,此走向是古人東南崇拜的反映,整個寺院為磚券無梁式建築。檐下斗拱、額柱、磚飾均為仿木結構,其雕工細膩,造型精緻,特別是大雄寶殿的磚飾與三聖閣的磚砌藻井,極為華麗,是明代磚仿木結構的代表作。雙塔現被定為太原市標誌,它們均高54米,八角13層,條樓閣式結構,全部用青磚磨砌而成,其造型優美風格古樸,被譽為晉陽奇觀。每年立夏之際,寺內明代特丹——紫霞仙率先開放,此時花團錦簇,生機勃勃,為太原勝景之一。穿過院帝東廂月門,是新建的書法碑廊,廊可以看到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黃庭堅等歷代名家的書法碑刻《玉賢堂集古法帖》和《古寶賢堂法帖》等碑文200餘塊,明代崇幀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軍直至太原,登臨雙塔寺,寫下了著名的《詠雙塔寺》,它們更為雙塔寺增輝。

古寺古殿,古香添韻;
寶塔寶帖,寶墨留芳。

歐伯達題永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