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簡介

慕容恪

慕容恪(?—366.7.19),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慕容恪是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幼而謹厚,沉深有大度”(《晉書·慕容恪載記》)。因其母高氏不被寵愛,所以一直不為慕容皝所注意。慕容恪十五歲時,“身長八尺七寸,容貌魁傑,雄毅嚴重,每所言及,輒經綸世務,皝始異焉,乃授之以兵”(《晉書·慕容恪載記》)。

鹹康四年(338年)五月,後趙王石虎以燕軍違約,不會師而獨攻段氏,得勝後又劫掠而歸為由,發兵數十萬北伐。燕國軍民大為驚恐。前燕所屬36城叛燕回響後趙。後趙軍進逼棘城(今遼寧義縣西),慕容皝懼趙,欲出逃,被部下勸止。部將劉佩率數百騎兵沖入趙軍陣中,所向披靡,於是燕軍士氣大振。慕容皝又採納司馬封奕的計策,固守棘城。兩軍相持十餘日,趙軍不能克,遂後退。慕容皝派慕容恪率2000騎兵於清晨出城追殺。石虎見城內師出,大驚,棄甲潰逃。慕容恪乘勝追擊,大敗趙軍,斬獲3萬餘級。

十二月,段氏鮮卑首領段遼遣使向後趙請降,中途反悔,又遣使請降於燕,並與燕合謀設伏,欲消滅趙軍。時趙王石虎已派征東將軍麻秋、司馬陽裕等率兵3萬前去受降。前燕王慕容皝自統大軍前往迎段遼,派慕容恪帶精騎7000埋伏於密雲山。慕容恪大敗麻秋於三藏口(今河北承德市北高寺台附近),趙軍死亡大半,麻秋步行逃脫,司馬陽裕被俘。

鹹康五年(339年),慕容恪與慕容霸(慕容皝五子)奉命攻打宇文部,慕容霸(後改為慕容垂)當時年僅十三歲,卻勇冠三軍。

鹹康七年(341年)十月,燕王慕容皝以慕容恪為渡遼將軍,鎮守平郭。前燕自從慕容翰逃亡,慕容仁被殺後,無人能鎮守遼東。慕容恪至平郭,撫舊懷新,屢破高句麗兵,高句麗畏之,不敢再入燕境。

建元二年(344年)二月,慕容皝親自帶兵攻宇文逸豆歸,以建威將軍慕容翰(於鹹康六年回到燕國)為前鋒將軍,劉佩為副將;命慕容恪與慕容軍、慕容霸及折衝將軍慕輿根等率兵分三路並進。最終大破宇文軍,燕軍乘勝追擊,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宇文逸豆歸敗逃,死於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

永和元年(345年)十月,慕容皝令慕容恪攻高句麗。慕容恪拔南蘇(今遼寧撫順市東蘇子河與渾河合流處),派兵留守。

永和二年(346年)正月,慕容皝派慕容恪與世子慕容俊、慕容軍、慕輿根及1.7萬騎兵襲擊扶餘國。慕容俊、坐鎮中軍指揮,而慕容恪則統帥諸軍冒矢石進擊,攻克扶餘,俘扶餘國王玄及部落5萬餘口而還。

永和四年(348年)八月,慕容皝病危,召世子慕容俊,囑咐他說:“今中原未一,方建大事,恪智勇俱濟,汝其委之”(《晉書·慕容恪載記》)。九月,慕容皝去世。

永和五年(349年),後趙主石虎死,後趙大亂,諸子爭位,互相殘殺。燕王慕容俊在慕容垂的建議下,決定出兵攻趙。並以慕容恪為輔國將軍,慕容評為輔弼將軍,左長史陽鶩為輔義將軍,謂之“三輔”。慕容霸為前鋒都督、建鋒將軍。選精兵二十餘萬,講武戒嚴,研究進攻之策。

永和六年(350年)二月,慕容俊分兵三路進攻後趙以慕容霸率軍2萬由東路出徒河(今遼寧錦州);慕輿於自西路出蠮螉塞(今北京西北居庸關),慕容俊親率中路軍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慕容恪則與鮮于亮部為前鋒,慕輿?部開闢通道。留世子慕容曄守龍城。至三月,燕軍大勝而歸。

永和七年(351年)八月,慕容恪率軍攻中山(郡治盧奴,今河北定州市),魏中山太守上谷侯龕閉城拒守。慕容留其將慕容彪攻之,自率兵掠地至常山,軍駐在九門,魏趙郡太守遼西李邽舉郡而降,慕容恪厚撫之。率李邽再圍中山,侯龕遂降。慕容恪入中山,斬白同,遷其部將、土豪數十家至薊。慕容恪軍令嚴明,諸將秋豪無犯。

在永和六年(350年)初,後趙大將軍冉閔據鄴城,滅亡後趙,自立為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隨著慕容恪攻占中山後,冉閔也於永和八年(352年)正月攻取了後趙襄國(今河北邢台)。三月,冉閔求食於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中山各郡,欲圖幽州(治薊,今北京西南)。前燕占領後趙幽州後,也繼續南進,圖據中原,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四月,慕容恪率軍擊冉魏,冉閔將與燕戰,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建議:“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請且避之,俟其驕惰,然後益兵以擊之。”冉閔大怒,說:“吾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九》)!遂不納其計,移軍於安喜(今河北定州東南)。慕容恪隨即也引兵而至。冉閔引軍趨向常山,慕容恪率軍追至廉台(今河北無極東北),兩軍交戰10次,燕兵皆敗。冉閔勇猛無比,所部將士皆為精銳,燕軍畏懼。慕容恪於陣前激勵將士:“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飢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晉書·慕容俊載記》)。時冉閔以所部多步卒,而燕軍皆為騎兵,欲引燕騎兵至叢林作戰。慕容恪的參軍高開說:“吾騎兵利平地,若閔得入林,不可複製。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致平地,然後可擊也”(《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九》)。慕容恪從之,急派輕騎截擊之,然後佯敗誘敵至平地,並將燕軍分為三部,對諸將說:“閔性輕銳,又自以眾少,必致死於我。我厚集中軍之陳以待之,俟其合戰,卿等從旁擊之,無不克矣”(《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九》)。自率主力加強中軍,選善射者5000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另兩部各置一側配合主力進擊。冉閔恃勇輕敵,果然中計,直突燕軍,冉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望見大幢,知其為慕容恪中軍,直衝鐵馬方陣。燕軍側翼部隊即從兩面夾擊,大敗冉閔軍,斬7000餘人。冉閔突圍東走20餘里,坐騎忽死,被燕軍所俘。慕容恪進屯常山。

此戰,慕容恪揚騎兵之長,選擇有利戰場,以鐵鎖連馬結陣為中堅,引敵就範,兩翼騎兵適時突然夾攻,終獲大勝。 

慕容恪廉台獲勝後,慕容俊適時派輔弼將軍慕容評、中尉侯龕率軍1萬進攻魏都鄴城,魏大將軍蔣斡一面致書前燕,表示投降,又派人向東晉求救。五月,燕王派廣威將軍慕容軍等率步騎2萬增援慕容評攻鄴。六月,東晉壯士100餘人入鄴助守,蔣斡率軍5000及晉兵出城迎戰,被慕容評擊敗,戰死4000人,其餘退回城中。八月,魏長水校尉馬願等出降。燕軍克鄴,蔣斡等棄城而逃,冉魏遂滅。

冉閔被慕容恪軍俘虜後,其子冉操投奔鎮守魯口(今河北饒陽)的王午。七月,王午自稱安國王,對抗前燕。八月,慕容俊遣慕容恪、太尉封奕、尚書令陽騖攻打魯口。王午憑藉城池之險進行抵抗,並把冉操送於燕軍。慕容恪料魯口城池堅固,暫難攻克,遂將城外的莊稼盡數收割,撤回中山(今河北定州市)。

十月,慕容恪屯安平,積糧,修築攻城器具,準備攻討王午。時中山蘇林起兵於無極,自稱天子,慕容恪率軍先攻討王蘇林。閏十月,慕容俊派廣威將軍慕輿根幫助慕容恪,斬蘇林。不久,王午為其將秦興殺死,呂護又殺秦興,繼承安國王。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慕容恪再次發兵圍魯口,於三月克之。呂護逃往野王(今河南沁陽)。至此,慕容恪攻魯口之戰結束,在此戰中,慕容恪抓住無糧難守、待其內亂這個關鍵,創造戰機,兵圍堅城,終於獲勝。

四月,慕容俊以慕容恪為大司馬、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事,封太原王。

在永和六年(350年)時,原段氏鮮卑首領段蘭之子段龕乘後趙內亂、冉魏新立之機,統帥其眾南遷至陳留(今河南開封市東)。七月,又東遷廣固並自稱齊王,向東晉稱臣,被封為鎮北將軍。其間,鮮卑慕容氏亦進入幽、冀(今河北境)。前燕王慕容俊被晉穆帝冊封為都督河北諸軍事,幽、冀、並、平四州牧等職。

永和十一年(355年),前燕攻滅石氏、冉魏勢力,開拓疆域,成為地跨幽、冀、並、平四州(今河北、山西境)的政權,掙脫東晉,慕容俊自稱為帝。時段龕以為與慕容俊同出鮮卑,致書慕容俊稱帝之非;加之段氏所據廣固,勢力漸強,已威脅前燕的統治,慕容俊遂決意發兵攻廣固。

十一月,慕容俊以慕容恪為大都督、撫軍將軍,尚書令陽騖為副將,率軍進攻廣固。十二月,慕容俊鑒於廣固距離較遠,且有黃河之隔,遂囑慕容恪:“若龕遣軍拒河,不得渡者,可直取呂護而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燕軍至黃河北岸,慕容恪先以輕舟渡河,試探虛實。段龕弟段羆驍勇有智謀,對段龕說:“慕容恪善用兵,加之眾盛,若聽其濟河,進至城下,恐雖乞降,不可得也。請兄固守,羆帥精銳拒之於河,幸而戰捷,兄帥大眾繼之,必有大功。若其不捷,不若早降,猶不失為千戶侯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段龕不從。段羆羆固請不已,段龕怒,將其殺之。

慕容恪乘機率燕軍於永和十一年(356年)正月全部渡過黃河,距廣固百餘里。段龕率軍3萬人迎戰,慕容恪於淄水戰敗段龕,擒其弟段欽,斬右長史袁范等,數千名士卒投降燕軍。段龕逃回廣固,閉城固守。慕容恪率燕軍在廣固城外修高牆挖深塹圍困之。並招撫廣固四周諸城,段龕所署徐州刺史王騰等於二月投降慕容恪。

慕容恪圍廣固七個月,段龕難以支撐,遂派人向東晉求援。八月,東晉派徐州刺史苟羨前往解圍。荀羨行至琅玡,畏懼燕軍不進。恰逢王騰帶軍攻打鄄城(今山東鄄城東北舊城集),荀羨遂進攻陽都(今山東沂南南),斬王騰。十月,諸將請求加速攻城,慕容恪說“軍勢有宜緩以克敵,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勢均,且有強援,慮腹背之患者,須急攻之,以速大利。如其我強彼弱,外無寇援,力足制之者,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斃。兵法十圍五攻,此之謂也。龕恩結賊黨,眾未離心,濟南之戰,非不銳也,但其用之無術,以致敗耳。今憑固天險,上下同心,攻守勢倍,軍之常法。若其促攻,不過數旬,克之必矣,但恐傷吾士眾。自有事已來,卒不獲寧,吾每思之,不覺忘寢,亦何宜輕殘人命乎!當持久以取耳。”諸將都說:“非所及也”(《晉書·慕容俊載記》)。燕軍士兵聞後,人人感悅。遂嚴固圍壘。

不久,廣固城內路人相食,無以為守。段龕悉眾出戰,被慕容恪在圍里擊敗,單騎逃回城中。十一月,段龕計窮,只得出降。慕容恪安撫百姓,平定齊地,遷鮮卑、胡、羯三千餘戶至薊。留慕容塵鎮廣固,以尚書左丞鞠殷為東萊太守,章武太守鮮于亮為齊郡太守,率軍而還。慕容恪在此戰中,運用長圍久困戰法,待其食盡,遂輕易攻取堅城。

昇平二年(358年),十月,東晉泰山太守諸葛攸進攻前燕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慕容恪統陽騖、慕容臧率兵進擊,大敗之。諸葛攸退回泰山(今山東泰安東)。慕容恪乘勝過黃河,占領河南部分土地,並設守宰。此後,前燕轄境延至黃河以南,對東晉構成了威脅。

昇平三年(359年)十二月,燕帝慕容俊病危,對慕容恪說::“吾所疾惙然,當恐不濟。修短命也,復何所恨!但二寇未除,景茂沖幼,慮其未堪多難。吾欲遠追宋宣,以社稷屬汝。”慕容恪推讓說:“太子雖幼,天縱聰聖,必能勝殘刑措,不可以亂正統也。”慕容俊怒道:“兄弟之間豈虛飾也!”慕容恪解釋說:“陛下若以臣堪荷天下之任者 ,寧不能輔少主乎!”慕容俊聽後很高興,說:“若汝行周公之事,吾復何憂!李績清方忠亮,堪任大事,汝善遇之”(《晉書·慕容俊載記》)。

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俊去世,太子慕容暐即位,年僅十一歲。二月,燕國以慕容恪為太宰,專錄朝政;上庸王慕容評為太傅,陽騖為太保,慕輿根為太師,參輔朝政。

時太師慕輿根性格木強,自恃先朝舊臣,又數有戰功,便居功自傲,心中也不服慕容恪,但忌憚慕容恪總覽朝政,便想找機會讓慕容恪與其一起叛亂。時太后可足渾氏常干預政事,慕輿根以此為由,對慕容恪說:“今主上幼沖,母后干政,殿下宜慮楊駿、諸葛元遜之變,思有以自全。且定天下者,殿下之功也,兄亡弟及,先王之成制,過山陵之後,可廢主上為一國王,殿下踐尊位,以建大燕無窮之慶。”慕容恪說:“公醉乎?何言之勃也!昔曹臧、吳札並於家難之際,猶曰為君非吾節,況今儲君嗣統,四海無虞,宰輔受遺,奈何便有私議!公忘先帝之言乎”(《晉書·慕容暐載記》)?慕輿根大懼,陳謝而退。

慕容恪將此事告訴了吳王慕容垂,慕容垂勸慕容恪將慕輿根誅殺,慕容恪說:“今新遭大喪,二鄰觀釁,而宰輔自相誅夷,恐乖遠近之望,且可忍之。”秘書臨皇甫真也對慕容恪說:“根本庸豎,過蒙先帝厚恩,引參顧命。而小人無識,自國哀已來,驕很日甚,將成禍亂。明公今日居周公之地,當為社稷深謀,早為之所”(《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但慕容恪以大局為重,沒有同意。

慕輿根遂與左衛慕輿乾秘謀,欲誅殺慕容恪與慕容評,然後纂位。便對太后可足渾氏及燕帝慕容暐說:“太宰、太傅將謀不軌,臣請帥禁兵以誅之。”可足渾氏準備同意,而慕容暐則說:“二公,國之親賢,先帝選之,托以孤嫠,必不肯爾。安知非太師欲為亂也”(《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於是拒絕了慕輿根的請求。時慕輿根思戀故土,便又對可足渾氏與慕容暐說:“今天下蕭條,外寇非一,國大憂深,不如還東”(《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

慕容恪知道此事後,便與慕容評相謀,密奏慕輿根之罪狀,於是使侍中皇甫真、護軍傅顏將慕輿根及其妻子、同黨抓獲,斬之。

時新主剛即位,便有舊臣遭到誅殺,朝廷一時內外危懼。唯慕容恪舉止如常,別人見其面無憂色,而且每次出入,都只一人。便勸其應加強人手,以防不備,慕容恪說:“人情懷懼,且當自安以靖之。吾復不安,則眾何瞻仰哉”(《晉書·慕容恪載記》)!於是人心稍定。

昇平五年(361年)二月,寧南將軍呂護,鎮守野王(今河南沁陽),暗中投靠東晉,東晉以呂護為前將軍、冀州刺史。呂護欲引東晉軍偷襲燕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未及行動,事情敗露。三月,燕王遣慕容恪統軍前往野王平叛。慕容恪率軍5萬,冠軍將軍皇甫真領兵1萬,進至野王城外,呂護閉城固守。護軍將軍傅顏力請急攻,說:“護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曾不敢規兵中路,展其螗良之心。此則士卒懾魂,敗亡之驗也。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故為長久之策。今賊形便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慕容恪則認為:“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為備之道,未易卒平。今圈之窮城,樵採路絕,內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十旬,其斃必矣,何必遽殘士卒之命而趣一時之利哉!吾嚴浚圍壘,休養將卒,以重官美貨間而離之。事淹勢窮,其釁易動;我則未勞,而寇已斃。此為兵不血刃,坐以制勝也”(《晉書·慕容暐載記》)。遂於野王城外修築深溝高壘,切斷守軍外援,以待機擊之。

至七月,呂護軍被圍數月,外無救兵,內無糧草。呂護被迫令部將張興率領7000人馬出城迎戰,張興被傅顏斬殺。當夜,呂護以黃甫真營陣為突圍口,率城中銳卒試圖突圍。皇甫真事先已做好防備,慕容恪領兵從側翼出擊,呂護所部死傷慘重,呂護單騎逃往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燕軍攻克野王。

興寧三年(365年)二月,慕容恪與吳王慕容垂共攻洛陽。慕容恪諸將說:“卿等常患吾不攻,今洛陽城高而兵弱,易克也,勿更畏懦而怠惰!”遂攻之。三月,克之,俘殺揚武將軍沈勁。慕容恪隨即略地至崤、澠,關中大震,秦王符堅親自到陝城進行防備。不久,慕容恪率軍回鄴城。

時吳王慕容垂才能出眾,慕容恪對其非常倚重,曾多次向燕主進行推薦。

永和八年(352年),慕容恪與撫軍將軍慕容軍、左將軍慕容彪等便屢薦慕容霸有命世之才,宜當大任。後燕主慕容俊於同年以慕容霸為使持節、安東將軍、北冀州剌史,鎮常山。

昇平四年(360年)三月,慕輿根之亂被平定後,慕容恪於三月以慕容垂為使持節、征南將軍、都督河南諸軍事、兗州牧、荊州刺史,鎮梁國之蠡台。

在攻打洛陽後,慕容恪回軍,又以慕容垂為都督荊、揚、洛、徐、兗、豫、雍、益、涼、秦十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荊州牧,配兵一萬,鎮魯陽。

慕容恪還常對慕容暐說:“吳王將相之才十倍於臣,先帝以長幼之次,以臣先之,臣死之後,願陛下委政吳王,可謂親賢兼舉”(《晉書·慕容垂載記》)。

太和元年(366年),慕容恪病重,深慮慕容暐手中無權,而慕容評又多猜忌,便對慕容暐之兄、樂安王慕容臧說:“今勁秦跋扈,強吳未賓,二寇並懷進取,但患事之無由耳。夫安危在得人,國興在賢輔,若能推才任忠,和同宗盟,則四海不足圖,二虜豈能為難哉!吾以常才,受先帝顧托之重,每欲掃平關、隴,盪一甌、吳,庶嗣成先帝遺志,謝憂責於當年。而疾固彌留,恐此志不遂,所以沒有餘恨也。吳王天資英傑,經略逾時,司馬職統兵權,不可以失人,吾終之後,必以授之。若以親疏次第,不以授汝,當以授沖。汝等雖才識明敏,然未堪多難,國家安危,實在於此,不可昧利忘憂,以致大悔也”(《晉書·慕容暐載記》)。

五月壬辰(公元366年7月19日),慕容恪病逝,臨終前,還念念不忘此事。慕容暐親臨慕容恪府問以後事,慕容恪再次嚮慕容暐推薦慕容垂,說:“臣聞報恩莫大薦士,板築猶可,而況國之懿籓!吳王文武兼才,管、蕭之亞,陛下若任之以政,國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有窺窬之計”(《晉書·慕容恪載記》)。慕容恪言終而卒。

慕容恪雖數次舉薦慕容垂,慕容垂也在一段時間內受到些重用,但由於慕容垂與燕帝慕容俊和可足渾氏有很深的矛盾,特別是在打敗桓溫後,又遭到慕容評等人的妒忌,慕容垂只得投奔前秦。慕容垂離燕後,前燕很快便被前秦王猛所滅。至到淝水之戰後,慕容垂才又重建燕國,史稱後燕。

點評:慕容恪為人“虛襟待物,諮詢善道,量才處任,使人不逾位。”所以“朝廷謹肅,進止有常度,雖執權政,每事必咨之於評。罷朝歸第,則盡心色養,手不釋卷。其百僚有過,未嘗顯之,自是庶僚化德,稀有犯者”(《晉書·慕容恪載記》)。

慕容恪治軍很有特點,“恪為將不尚威嚴,專以恩信御物,務於大略,不以小令勞眾。軍士有犯法,密縱舍之,捕斬賊首以令軍。營內不整似可犯,而防禦甚嚴”(《晉書·慕容恪載記》)。所以慕容恪一生用兵,卻始終未遭敗績。

慕容恪的一生,也是前燕由弱變強的一段時間。所以他在燕國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諭的。慕容俊死後,東晉認為有機可乘,說:“中原可圖矣。”桓溫則說:“慕容恪尚存,所憂方為大耳”(《晉書·慕容恪載記》)。慕容恪死後,晉、秦相繼伐燕,燕國遂滅。還是孫武之言有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下面的話是房玄齡在《晉書》中對慕容俊所作的評論,雖然是說慕容俊,但從中不難找出慕容恪的影子。

“宣英文武兼優,加之以機斷,因石氏之釁,首圖中原,燕士協其籌,冀馬為其用,一戰而平巨寇,再舉而拔堅城,氣讋傍鄰,威加邊服。便謂深功被物,天數在躬,遽竊鴻名,偷安寶錄。猶將席捲京洛,肆其蟻聚之徒;宰割黎元,縱其鯨吞之勢。使江左疲於奔命,於是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銅城而臨漠北,西秦勁卒頓函關而不進,東夏遺黎企鄴宮而授首。當此之時也,非夫天厭素靈而啟異類,不然者,其鋒何以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