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簡介

擬行路難十八首選四 鮑照 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①

千斫復萬鏤,

上刻秦女攜手仙。②

承君清夜之歡娛,

列置幃里明燭前。

外發龍鱗之丹彩,③

內含麝芬之紫煙。④

如今君心一朝異,

對此長嘆終百年。

【作者】

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人。出身貧寒,雖才華出眾,卻一直

不得意。曾做過宋臨川王劉義慶、始興王劉浚的侍郎,及臨川王劉子頊的前參

軍,掌書記。後死於亂軍中。詩文俱佳,七言樂府尤受後世推重。有《鮑參軍

集》十卷傳世。

【注釋】

①博山:香爐名,形狀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攜手仙:指弄玉和蕭史。相傳

弄玉是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嫁給簫史,夫婦騎龍鳳飛升而去。這裡有意以仙

侶攜手和情人變心相比照。③此句言香爐在燭前光彩炫耀,有如龍鱗。 

④此句言爐內燒麝香。

【品評】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製

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世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第二首,設為閨怨,嘆人心易變。

詩人採用以物寫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來體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詩中描

寫一位被遺棄的美女,孤獨地注視著香爐,往事就象縷縷青煙,浮現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把重點放在“物”——香爐上,工筆重彩,精心描

畫。這隻香爐是京師名匠製成,上面雕刻著一對恩愛的仙人攜手跨鳳圖。這隻

象徵著愛情幸福的香爐曾伴隨她度過美好時光。 接下去, 筆調陡然一變:

“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曾幾何時,丈夫變心了,她只好對著

這隻被閒置的香爐低噓長嘆……。這明明是一首棄婦詩,卻從香爐著墨;明明

是寫人,卻不惜筆墨去寫物。詩人用那隻精美的香爐來象徵女主人公,香爐的

始愛終棄也象徵著女主人公不幸的命運。

詩歌的情調婉轉而深沉。女主人公雖然怨情鬱結,卻只是對爐孤坐,徐徐

“長嘆”,並無激憤之語,然而淒楚之情溢於紙面。

瀉水置平地,①

各自東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覺,

舉杯斷絕歌路難。③

心非木石豈無感?

吞聲躑躅不敢言。④

【注釋】

①瀉: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不齊。 ③這

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④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

“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緻的事。

【品評】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製

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

本篇是《擬行路難》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鍾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

取湮當代”,此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

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

“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

地,豈是平的?瀉水於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

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

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

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悽愴的《行

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

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

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飛致!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

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複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對案不能食,①

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能幾時?

安能疊燮垂羽翼?②

棄檄罷官去,③

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

暮還在親惻。

弄兒床前戲,

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

何況我輩孤且直。④

【注釋】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難容,只得退出仕途。這詩見出一個才高、氣盛、

敏感、自尊的詩人在貴族統治社會壓抑下的無可奈何之情。 ②疊燮:即“蝶

躞”,小步走路。 ③檄:文書。一作“置”。 ④孤:孤寒,謂身世寒微。

【品評】

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現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慨心

情。詩歌的開頭兩句,詩人通過“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的外形動作

來表現內心的焦慮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個連貫一氣的動作非常精確而傳神

地刻畫出壯士失意的內心痛苦。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將壓抑的情感盡

情傾瀉出來。一個“幾時”、一個“安能”,說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憤。以上

四句寫詩人備受壓抑的精神狀態和內心反抗。下半段則用親切的語調描繪“棄

檄罷官去,還家自休息”的情景。最後詩人由古代聖賢的厄運聯想到自己的不

幸,不禁扼腕長嘆:“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激憤中又帶著幾

分無可奈何的悵恨,顯得異常沉痛。

此詩不以文辭取勝,而以真情動人。詩歌的格調悲愴而不頹唐,失望而不

消沉,沉鬱中有關灑脫,悠閒中透出不平,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詩人自尊而孤做

的精神狀態。

君不見少壯從軍去,

白首流離不得還。

故鄉窅窅日夜隔,①

音塵斷絕阻河關。

朔風蕭條白雲飛,②

胡前哀急邊氣寒。

聽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遠望得留顏。③

將死胡馬跡,

能見妻子難。

男兒生世轗軻欲何道!④

綿憂摧抑起長嘆。⑤

【注釋】

①窅窅:(音杳):遙遠。 ②朔風:北風。 ③留顏:留住容顏不使變老。

④轗軻:車行不利,引伸為人生艱難。 ⑤綿憂:綿長不絕的憂愁。摧:悲。

抑:壓抑。  

【品評】

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十四首,主要表現戍卒流離邊塞、思鄉

難歸的愁苦。全詩共十二句,每兩句一轉。開頭兩句總寫戍卒身世,由此牽出

遠離故土之悲。第三、四句則分別從時間及空間著眼來寫思鄉之切。第五、六

句寫邊塞環境的惡劣,而處境之苦更烘托出思鄉之情。如此苦情怎樣排遣呢?

唯有“登山遠望得留顏”,希望借遠眺稍稍寬慰思鄉之情,使容顏不至於因憂

愁過度而憔悴衰老。第九、十句寫戍卒前途命運的悲慘,他必將死在胡馬之跡

縱橫的荒野,不可能與妻子團圓。最後兩句寫戍卒的絕望心情。詩人通過戍卒

少壯從軍白頭不歸的遭遇,唱出了一曲血淚交流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