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融簡介

竇融

竇融(前16—公元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東漢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竇融七世祖竇廣國,是孝文皇后的弟弟,封章武侯。竇融的高祖父,宣帝年間以二千石官吏的身分從常山遷徙到平陵。竇融少孤而有大志。王莽居攝年間,任強弩將軍司馬,參加了攻翟義、平槐里的戰鬥,因軍功被封為建武男。竇融內修孝義,外接豪傑。他侍奉母親兄長,關心培育弱弟,有名於時;而他居住長安,出入權貴,連線閭里豪傑,尚氣牡俠,也見重於世。王莽末年,青徐兵起,王莽太師王匡請竇融任助軍,出兵東征。

漢兵起,竇融隨王邑軍在昆陽大敗,撤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在王邑推薦下,竇融被任命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進駐新豐。王莽失敗,竇融率軍投降更始大司馬趙萌,任校尉。趙萌十分看重他,推薦竇融為鉅鹿太守。

竇融見更始帝新立,東方尚在亂離之中,加上竇家累世在河西,習知當地風俗,因而不想出關。他對兄弟們說:“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 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後漢書·竇融列傳》)。兄弟們都認為他言之有理。

竇融去見趙萌,說自己不想到鉅鹿郡,而想出守河西。趙萌替他奏明更始帝,於是朝廷任命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武帝時置屬國都尉,以主蠻夷降者),竇融大喜,立即帶領家人西行。到任後,他安撫百姓,交結豪俊,對羌人示以恩信。於是吏民擁戴,河西歸心。

當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以及州郡中英彥之士,均與竇融交好。更始政權敗亡後,竇融召集梁統等人商量說:“今天下擾亂, 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胡中,不同心曒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無以相 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大家一致同意這一建議,並推舉竇融任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主持大局。因為竇融家族幾世任河西官吏,深得民心。從此,竇融擁眾割據。

當時,武威太守馬期和張掖太守任仲沒有參與其事。竇融等便寫公文曉示二人。二人解脫印綬離任而去。竇融便任命梁統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厙鈞為金城太守。竇融仍然駐居屬國,兼任都尉之職,設定從事,監察五郡事務。

河西地區,民俗質樸,而竇融等為政又比較寬和,於是,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平時,軍民一起習練兵馬騎射和烽燧之警。一有外兵侵犯,竇融就自己率兵與諸郡兵士前去救助平定。後來,匈奴和羌人都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百姓為避災荒兵火逃到這裡來的,也越來越多。

後來,竇融聽說光武帝劉秀即位,便想東向歸附,但河西路途險遠,不能自通。正巧當時隗囂先歸附漢室,稱建武年號,竇融等便依從隗囂,受漢朝正朔。隗囂表面上雖順應官民將士的心愿歸附漢朝,內心卻存有異志。他派舌辯之人張玄遊說河西,張玄對竇融說:“更始帝劉玄事業已成,卻轉眼敗亡,這已清楚地表明劉姓不可能再復興了我們有所歸屬,終不自由。一旦受制於人,自失權柄,後果危殆,悔之莫及!如今天下豪傑爭銳競勝,雌雄未決,我們應該各自占據土地,與隴蜀勢力結合,勝利了,可為六國;就算失敗了,至少也能如尉佗一般割據稱雄。”

竇融召集豪傑和太守們商量此事,有智之人都說:“劉秀天命所歸,而且,在目前天下稱帝的人當中,他的土地最廣闊,甲兵最強盛,號令最嚴明,別人遠遠比不上。”諸郡太守的賓客們,意見略有分歧。竇融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東歸光武帝劉秀,建武五年(29年)夏,派遣長史劉鈞向光武帝通誠獻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