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簡介

王導

(276~339)  東晉大臣。字茂弘。琅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王氏自太保王祥以來為山東士族之冠,導即王祥弟覽之孫,王衍之族弟。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導曾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早與琅邪王司馬睿(見晉元帝司馬睿)交好,在洛陽時曾勸其回封國。永興二年(305)司馬越北上,命司馬睿鎮守其根據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王導為司馬,參與機密。永嘉元年(307),司馬睿移鎮建業(即建康),鏇又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軍事,實為江南的最高軍政長官。王導為其謀主,推心親信,每事諮詢。江南的顧、陸、朱、張、沈、周等地方士族,輕視避難南下的“傖父”(南人對北人的戲稱),而司馬睿又為晉皇室疏屬,聲望不高,甚至江州刺史華軼也不肯聽命,處於桓彝所謂“寡弱如此,將何以濟”的局面。王導除選取避難南下的名士為屬官外,首先勸司馬睿虛心汲引各方人士,特別是優禮江南士族以維繫人心。乘三月初三上巳修稧的機會,司馬睿乘肩輿出遊盛具威儀,而王導、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騎馬隨從,以提高司馬睿的威望。同時王導竭力籠絡江東士族,主動拜訪江南首望顧榮、賀循,司馬睿命他們參與軍府政事。榮、循應命,轉相薦引紀瞻、周玘、張闓等名流,司馬睿才得以站穩腳跟。

王導外倚揚州刺史王敦的實力,內則利用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經濟條件,協同江南士族,希圖一起“戮力王室、克復神州”。司馬睿視王導為蕭何,朝野號為“仲父”。建興四年(316)劉曜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司馬睿即晉王位,任王導為丞相軍咨祭酒。次年,晉王稱帝,百官朝賀,命導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辭。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由於在東晉政權的建立過程中,琅邪王氏翼戴之功居多。因此,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永昌元年(322)王敦於荊州舉兵反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氏。王導帶領昆弟子侄二十多人,每晨入朝請罪,元帝無如之何。元帝卒,明帝即位,受遺詔輔政;明帝死,又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成帝。蘇峻起兵,建康被焚(見蘇峻、祖約之亂)。平定後,溫嶠建議遷都豫章,江南士族要求都於會稽,王導主張鎮之以靜,力排眾議。他為政寬簡,對士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倉無儲谷,衣不重帛。他歷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穩定了東晉的偏安政權,從而形成南北對峙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