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吳簡介

蓋吳起義

北魏前期西北各族人民的聯合大起義。

盧水胡人蓋吳領導的起義,波及地區西起隴東,東至今山西西南部。魏晉以來,關中地區已成為諸少數族和漢族人民雜居的地方。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延五年(439)滅北涼統一北方後,對諸少數族人民實行軍事統治。在羌族聚居的地方設李潤鎮(今陝西大荔北);在氐族聚居的地方設仇池鎮(今甘肅成縣西北);在盧水胡聚居的地方,設杏城鎮(今陝西黃陵西南)等等(關於盧水所在,有謂在隴東的安定郡,又有即湟水支流盧溪水、張掖的黑水及武威的谷水諸說。盧水胡的族源,有源於小月氏及匈奴兩說。學術界尚無定論),各鎮鎮將皆由鮮卑貴族擔任。民族矛盾更加尖銳。

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雜居於今陝西北部、甘肅南部和山西西部的漢、氐、羌、屠各、蜀(即叟)等族人民為反抗北魏的壓迫,在蓋吳領導下起義。蓋吳(?~446),北地盧水胡人,年二十九,起兵杏城天台,諸少數族人民紛紛回響。十月,蓋吳義軍殲滅前來鎮壓的魏軍,殺死魏長安鎮副將拓跋紇。十一月,蓋吳派白廣平向西進軍。此時安定(今甘肅涇川北)地區的諸少數族也紛紛聚眾回響。白廣平渡過涇河,殺北魏城(今陝西隴縣南)守將。同時,蓋吳率主力東進李潤堡,分兵攻臨晉(今陝西大荔東)以東地區,並自號天台王,署置百官。此次起義前已在河東起兵反魏的蜀人薛永宗,也與蓋吳聯繫,接受其領導,互相呼應。

同年年底,義軍已擴大到秦隴的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天水、略陽(今甘肅莊浪西南),東並河東(今山西西南汾水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南至渭水南岸的長安、(今陝西周至東)。蓋吳還屢遣使臣到江南,呼籲劉宋王朝出兵。

北魏調來騎兵八萬多對付強大的義軍。七年初,太武帝率大軍到東雍州(今山西新絳),圍攻薛永宗營壘。義軍經激戰,幾乎全部壯烈犧牲。此後,太武帝渡黃河西進,至華陰的洛水橋。聞蓋吳主力在長安北,相隔不過六十里,但不敢與之決戰。他沿渭水南岸進入長安,進攻義軍,屠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起義的氐族人民。在長安的一座寺廟裡太武帝發現武器,認為僧人與蓋吳通謀,全部加以殺害。二月,蓋吳主力在杏城被北魏的北道將軍弗乙拔等打敗,起義一度處於低潮。三月,太武帝從長安回平城途中,又分兵到李潤屠殺起義的羌族人民。

金城邊、天水梁會領導的氐、羌、屠各等族人民仍在進行戰鬥,並占領了上(今甘肅天水)東城。三月,金城、天水義軍為魏秦州刺史封敕文所鎮壓,邊犧牲。這支義軍復推梁會為帥,堅持戰鬥到五月,退走漢中。

五月,蓋吳重新集結力量,占據杏城,自號秦地王,從五月至八月,堅持與圍剿的敵軍頑強戰鬥。最後,由於義軍內部屠各反叛,蓋吳為流矢所中而死(一說為其叔所殺)。接著義軍將領白廣平英勇犧牲。路那羅被俘,死於平城,起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