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簡介

江忠源

江忠源(1812.8.1—1854.1.15),字常孺,號岷樵,湖南新寧人。

1812年(嘉慶十七年)8月1日,江忠源生於一個秀才家庭,1837年(遭光十七年)中舉人。首次赴京參加會試考進土,名落孫山。在京期間,他結識了曾國藩、郭嵩燾等人,相與往來。他敦崇儒道,伉爽尚義,有一股封建土大夫的殉道精神。曾國藩當時便說他:“生平未見如此人,當立名天下,然終以節烈死”(郭嵩燾:《江忠烈公行狀》,見《江忠烈公遺集》)。

江忠源重視經世之學,對嘉、道以來社會危機四伏,兵戈將動,天下臨亂的形勢有所預感。他出於階級的本能,立志要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盡心效力。客居京師時,他便注意到湖南天地會黨的活動。1844年,他回到家鄉,立刻聯絡鄉紳舉辦團練,每到月初將各村丁壯集齊,灌輸忠孝禮義,教其兵法技勇。1847年10月,新寧會黨雷再浩等起義反清,江忠源率團丁200人配合官軍“進剿”。起義軍轉走廣西全州梅溪口,大埠頭一帶,江忠源用團丁據守要隘,切斷起義軍的供應,並向當局建議實行湘桂“會剿”。這年冬天,起義軍被迫退回新寧,江忠源設問策反,殺害了雷再浩,鎮壓了這次起義。從此,他在鄉里博得了知兵的聲名,清廷賞他戴藍翎,並升任浙江秀水知縣。

1851年(鹹豐元年),江忠源從浙江奔母喪,丁憂在籍。當時太平天國在廣西起義後,屢敗清軍。欽差大臣、大學士賽尚阿督師廣西,經人輾轉推薦,上奏請調江忠源赴營差委。7月7日,江忠源抵賽尚阿軍營,受到副都統烏蘭泰的賞識。9月,太平軍占領永安州城(今蒙山),烏蘭泰和提督向榮率清軍分扎南北圍堵。向榮自以為知兵,拘泥古法,主張對永安太平軍實行三面圍堵,網開一面的戰法,待太平軍從城內撤退時,清軍“以追為剿”,在運動中將其殲滅。江忠源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永安城四面有山,形勢險要,太平軍集於一城,能打仗的不足萬人,而清軍則數倍於敵,可用鎖圍之法,四面深溝高壘,使太平軍糧盡援絕而敗。當時向榮與烏蘭泰不和,賽尚阿偏倚向榮,江忠源的建議未被採納,太平軍遂得以在永安駐守半年,然後突圍他走。

江忠源又以新寧團練可用,令其弟江忠淑募選500人赴桂,號稱楚勇。這是湖南鄉勇首次出省作戰,成為湘軍的先驅。楚勇初到廣西,築營於永安城外,衣履敝黯,形體短小,綠營官兵竊以為笑。太平軍也以為新募之勇不足為戰,急往攻撲。江忠源督勇堅壁不出,等到太平軍逼近壕外丈余時,突然反擊,槍炮先發,刀矛繼接,使太平軍多有傷亡。這種戰法與當時綠營官兵貪生怕死,離太平軍很遠就亂放槍炮,等到太平軍接近時便競相棄械逃跑,形成鮮明對照。楚勇在廣西戰場上初試鋒芒,打了一些勝仗,江忠源因功升任同知,也給後來曾國藩編練湘軍以相當影響。

1852年4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攻省城桂林。江忠源再募新寧勇1000人自成一軍,名“江家軍”,駐紮桂林城東鸕鶿洲,曾配合總兵秦定三部進攻古牛山,挫敗太平軍對桂林的進攻。桂林圍解後,江忠源以功升知府。

5月,江忠源率楚勇協同官兵尾追太平軍至全州城外。太平軍占全州,獲得民船數百隻,老幼婦女輜重載置船上,準備順湘江水陸並進,北攻長沙。江忠源生長在湘南,對湘桂邊境的地形頗為熟悉,為阻扼太平軍北上,決計在蓑衣渡設伏。蓑衣渡位於全州城北10里,為湘江上游一險要渡口,兩岸重巒迭嶂,樹木參天,河床狹窄,江水湍急。江忠源在渡口北面3里的水溏灣江中密釘排樁,構築木堰,堵塞河道,又以楚勇在河西岸埋伏,並飛函尾追太平軍的總兵和春派兵在東岸阻擊。6月5日,太平軍夾江而來,船路被堵,江忠源率楚勇呼號而出。太平軍倉促應戰,以重兵掩護老幼婦女登上東岸,輜重船隻一概棄去。楚勇與太平軍在西岸激戰兩晝夜,雙方都有不少傷亡,太平軍奪舟東渡,江忠源以楚勇力單疲累,未敢涉河進追。宰和春之兵遲滯未到,太平軍得以從東岸翻越山嶺進入湖南。

蓑衣渡一戰,打亂了太平軍沿湘江北進攻取長沙的計畫。當時大雨連日,江水暴漲,太平軍若順流而北,長沙數日可達。時湖廣總督程矞采駐軍衡州,聞太平軍北來,急忙趕回長沙,江忠忠源楚勇蓑衣渡一戰,使清軍爭取到了時間,長沙得以設防固守。

8月中旬,江忠源率楚勇抵湘南桂陽,與太平軍戰於州城之下,獲得小勝。接著又尾追太平軍至郴州。9月1日,太平軍西王蕭朝貴率兵2000餘奔襲長沙,江忠源偕和春帶兵勇1500人赴援。太平軍先期占領長沙城南及小西門一帶民房,與守城清兵激戰。江忠源發現城東南郊蔡公墳一帶地勢較高,若被太平軍占領,將居高臨下環攻東南諸城門,長沙必危。他遂與和春併力奪占蔡公墳一帶,迫使太平軍局處城南一隅,兵力無法展開。

10月5日,江忠源為太平軍伏兵擊傷小腿,新任湖南巡撫張亮基將他迎入長沙城中,並詢問守城方略。江忠源說,太平軍聚集城南一處,官兵圍其三面,西面又有湘水阻隔,是“自趨絕地”,但它擁有不少民船,可以渡江而西。他建議清兵搶渡湘江,趕在太平軍之前扼守西岸土牆頭、龍回潭等要地,以便對太平軍“漸逼漸進"。張亮基表示讚許。但這時長沙城內外,巡撫,提督、總兵十數人,莫相統屬,張亮基調度不靈。10月17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先占西岸,設兵把守水陸洲(今桔子洲),並架浮橋以通東西。11月30日,太平軍撤長沙圍西走寧鄉,北上益陽、岳州,蔽江而下武漢。

江忠源以守長沙之功升任道員。新任湖廣總督徐廣縉命他追擊太平軍,但他以當局不能用其謀,悵然不欲往,為張亮基奏留湖南。這年冬天,他到巴陵鎮壓了晏仲武起義。接著又到瀏陽鎮壓了征義堂周國瑜等人的起事。

1853年2月,太平軍棄武昌東下,江忠源到湖北就任按察使,率所部楚勇400人隨行,其餘1000人由其弟江忠濟等人管帶,駐長沙,歸在籍侍郎幫辦團練大臣曾國藩調度。4月,江忠源又將留駐長沙楚勇千人調赴湖北。

5月,江忠源奉上諭自武昌赴江南大營幫辦軍務。臨行時,他上奏朝廷,就當前軍務表明了自己的見解。江忠源從廣西到兩湖,參與對太平軍作戰大小數十次,對清軍積弊、營伍陋習以及太平軍的作戰特點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認為清軍之所以接連敗退,並非由於太平軍人眾勢強,也不是因為敵我智愚懸殊,而是在於清軍“法之不肅,謀之不臧”。因此,他向朝廷提出了嚴法令,撤提鎮,汰弁兵,明賞罰,戒浪戰,察地勢,嚴約束,寬脅從等八條主張。

江忠源指出,清軍營伍的最大弊病在於上下皆持玩心,見太平軍則逃避他走,害怕太平軍甚於清朝的法律。同時,官兵壅冗,層層牽制,虛糜糧餉。他主張要嚴肅軍法,有功者、盡心盡力者破格賞之,臨陣腫逃,故意避戰者殺之,將提督、總兵大加裁遣,重用副將、參將等中下級軍官;對綠營兵丁也要大加淘汰,去其巧猾怯懦之徒,多用膽氣充足,樸實耐苦之人。

江忠源講究戰法的思想是在他考察了太平軍和清軍雙方作戰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太平軍善於因地築營,深壕厚牆,力能固守,雖清軍併力攻堅,惟以撲營逐利為重,往往損傷精銳。太平軍行軍時善於聲東擊西,清軍多遲緩尾行,根本無法阻扼太平寫的前進。太平軍進攻時善於分兵數路,正兵應敵,奇兵抄後或直搗中堅,而清軍多以一路當之,有時雖分數路,但卻各不相顧,所以常為太乎軍所乘。江忠源認為,清軍要想克敵制勝,必須改變原來的戰法。當太平軍紮營時,應該扼要以斷其接濟,嚴兵以堵其退路:當太平軍行進時,應該預擇精兵宿將,攔頭迎擊以遏其鋒,沿途設伏以撓其勢。

江忠源從廣西參戰起,便主張圍太平軍於一地,然後聚而殲之。他歷數幾年來的重要戰事,認為清軍不講地利,經常坐失良機。永安、長沙圍三闕一,益陽臨資口該守不守,岳州、城陵礬該爭不爭,使太平軍多次處死地而復生,終成燎原之勢。江忠源的這種圍困殲敵的思想,對付初起的太平軍,是比較實際可行的。

至於與太平軍爭奪民心,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軍政措施。由於清軍不講紀律,到處燒殺擄掠,百姓銜恨入骨,而太平軍專殺地富,各地人民紛紛回響。江忠源認為這是太平軍隊伍越戰越大的重要原因。他提出應對清軍嚴加約束,“將出令而兵不敢嘩,兵奉令而民不知擾”,建立起。有制之師”。另外,對新近參加太平軍的人也應從寬處理,以便瓦解其軍心,削弱其戰鬥力。

江忠源的上述主張雖未對中國近代軍事思想提供多少新鮮東西,但的確觸及了當時清軍的要害,得到了鹹豐帝的嘉許,並為湘軍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據,因而有人把他看成是湘軍的創始人一。

1853年6月,江忠源率楚勇1700名趕赴江南大營。途中,行至湖北蘄州一帶,清廷因太平軍北伐, 皖北危急,命他火速轉赴安徽風陽等地堵截。當他晝夜兼程行抵江西九江時,西征太平軍已過湖口,占南康,將攻南昌省城,江西巡撫張芾寫信向他求援。江忠源急馳4日,先太平軍2日趕到南昌。

南昌城守兵萬餘人,江忠源奉命總統城內外各軍。他以所部楚勇為骨幹,命綠營兵丁相配合,分垛守城,從城上發大炮拒阻攻城的太乎軍。又多次親自督軍出城迎戰。他深知太平軍“穴地攻城法”的厲害,一到南昌便將城外民房盡行焚毀,企圖使太平軍穴地攻城失去掩護。太平軍將德勝門外大火撲滅,並據以挖掘地道,旁穿斜出,直達城牆腳下。江忠源在城內隱隱約約聽到挖掘地道的聲音,急忙派士卒從城內循聲對挖,破壞了太平軍的數條地道。又在城牆內構築月城,選精兵,備土袋,準備堵御缺口。7月9日,太平軍轟塌城牆,江忠源令其弟江忠濟督勇拚死堵截,太平軍攻城受挫。28日,地道地雷又發,城牆倒塌數十丈,太平軍隨即發起衝鋒。江忠源一面派兵迎堵,一面遣兵繞出城外,從背後夾擊太平軍,南昌城再次得以保全。此後,他又命部下從城內挖地道穿城而出,在城外環掘暗壕,引水灌注,太平軍的地道盡被淹廢。

8月初,太平軍援軍萬餘抵南昌,並分兵占領外圍各州縣。下旬,曾國藩從湖南派湘勇3600人,在羅澤南、郭嵩燾等率領下趕來支援。月底,江忠源對圍城太平軍發起反攻,為太平軍擊退,此後,南昌戰事處於相持狀態。

當時太平軍占據長江下游金陵(今南京)、揚州、鎮江等城市,有一支龐大的水師在長江中自由來往,配合陸師作戰。而清軍只有陸師,從前的水師徒有虛名。郭嵩燾帶湘勇到南昌後,發現太平軍船隻蔽江,將土們時而登入,時而上船,行動十分方便,便向江忠源提出了組建水師的建議。江忠源聽後大喜,說他“在營兩年,未聞此盲”,當即請郭嵩燾代擬奏摺,上言清廷。奏稱:要想奪取江東重鎮,必先爭奪長江,要想爭奪長江,必先擊敗太平軍水師,要想擊敗太平軍水師,必先製造戰船以備攻守。奏報向朝廷建議讓川、鄂、湘三省仿照廣東拖罟制式合造戰船百餘只,海船可載兵50名,並讓廣東購買300斤、500斤洋炮千餘尊,裝備戰船;同時調集閩、浙、粵水師營兵,兼雇廣東水勇,組建一支長江水師,以與太平軍水師相抗衡。清廷批准了這個建議,命令湖南、湖北等省切實籌辦。江忠源派郭嵩燾等在贛江上游樟樹鎮試造木磷數十、載炮於上,準備入鄱陽湖攻擊太平軍水師,因太平軍水師已經轉移,沒有立刻趕上用場。其後,曾國藩在湖南練湘軍,于衡州督造戰船,並進一步發揮江忠源的建議,募練水勇,組建湘軍水師,發展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一支兇惡武裝。

9月下旬,太平軍撤南昌圍,準備沿長江西上,10月,汀忠源應署湖廣總督張亮基的請求,選帶兵勇2000餘增防湖北田家鎮,以阻遏西征太平軍入鄂。江忠源率部經瑞昌、興國(今陽新),北渡長江,前鋒於14日抵達由家鎮。15日,太平軍以田家鎮對岸要隘半壁山為依託,水陸並舉猛攻田家鎮。清軍大敗。江忠源也倉惶逃往廣濟,鏇走武漢。

此時,江忠源被清廷授以安徽巡撫的重任。短短二三年間,他由一個知縣迅速升遷至封疆大吏,仕途順利,可謂飛黃騰達。這一方面在於他肯為清廷賣命,用起義軍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農民起義烈火熊熊,清廷朝野乏人,江忠源以知兵能戰,兇殘成性超乎他人,受到朝廷的賞識,而正當江忠源官運亨通之時,滅頂之災也就降臨到了他的身上。

11月中旬,江忠源懷著驕狂的心情從湖北動身前往安徽臨時省城廬州(今合肥)。當時皖北形勢危迫,太平軍萬餘人在護國侯胡以晃率領下,連克桐城、舒城,直逼廬州。廬州是皖北重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守城清軍不滿300人,鄉勇不過5000人。江忠源率兵勇27'00餘人力疾前進,12月8日,途中接受安徽巡撫大印。10日,進入廬州。他按照防守南昌的辦法布置廬州城守,扼親信將官把守各城門,集文武於城上分段守御, 自己則率親兵駐紮水西門。廬州城單牆矮,城內兵力、物資均不及南昌充足,江忠源急忙上奏請兵、要餉,固守待援。鹹豐皇帝先後諭令河南、江蘇等省兵勇萬餘赴援,又命湖廣總督吳文鎔將留守武昌的江忠源舊部全數遣往廬州。太平軍於12月12日兵臨廬州城下,立即採用圍城打援的戰法,先敗由安徽東關來援的總兵玉山部清軍2000餘人,殲其大半,繼又擊潰由六安來援的總兵音德布所部。其他各路援軍聞風喪膽,裹足不前,作壁上觀。江忠源歷來主張圍殲太平軍,現在卻反被太平軍包圍,身陷孤城絕地。

太平軍圍攻廬州36天,先以城外居民點作掩護,挖掘地道,以水西門為進攻重點。江忠源督兵從城內對挖,破壞了太平軍的9條地道,並先後兩次堵住了太平軍的轟城和衝鋒。太平軍便改用新法,在水西門月城旁掘上下雙層地道,“形如曲突”,直達城下,完全出乎江忠源的意料之外。1854年1月14日夜,濃霧遮跟,上層地雷轟發,江忠源派兵搶堵,緊接著下層地雷又發,清軍兵勇或死或降,亂作一團,各路太平軍乘勢攻入。至15日晨,守城清軍全部被殲。江忠源見大勢已去,舉劍自刎未遂,便投入關橋旁古塘水而死。

江忠源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是一位頗具特色的近代軍事人物,在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占居著重要地位。他以儒將領兵,對太平軍作戰“如報私仇”,是太平天國革命初起時的一個兇惡敵人。他講究經世之學,對清朝軍政形勢保持著比較清醒的頭腦。他善於領兵,也打過一些勝仗。正因為如此,清廷在他死後予以殊榮,追贈總督,予謚“忠烈”,褒揚三代。而湘系人物如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則把他視為士大夫出而領兵的先驅和榜樣,大力頌揚。但在太平軍的迅猛攻勢下,他先是人微言輕,後是獨臂難支,不但沒能阻止太平天國革命的迅速發展,反而在太平軍進擊下兵敗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