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祥簡介

太平軍北伐

1853年(清鹹豐三年)5月至1855年5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為攻取北京而進行的作戰。

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國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率軍自揚州西進,會合自天京(今南京)出發的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全軍2萬餘人,遵天王洪秀全“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奪地糜時日”之命,於13日由浦口北上,迅速入皖,連克滁州、臨淮關、鳳陽、懷遠、蒙城、亳州等地,進入河南,敗河南巡撫陸應轂部,6月13日克歸德府(今商丘),獲大量鐵炮火藥。後北上劉家口,擬於此渡黃河,取道山東北上。時清廷已偵知太平軍意圖,急調兵遣將,燒毀船隻沿河防堵。太平軍乃棄歸德,循河西走,接連攻下寧陵、睢州(今睢縣)、杞縣、陳留,19日全軍至開封府城外,攻城未克,移營於朱仙鎮。23日撤離,經中牟、鄭州、滎陽,26日至汜水、鞏縣地區,28日開始渡河。7月4日,主力渡過黃河。擔任阻擊任務的數千名太平軍被清軍截斷,未及渡河,折入鞏縣南下,轉戰於河南、湖北,損失大半,後於安徽併入西征軍。太平軍渡過黃河後,即攻破河南溫縣,7日進圍懷慶府(今沁陽)。懷慶知府余炳燾督率兵勇死守待援,太平軍久攻不下。下旬,清軍各路援軍先後趕到,兵力達2萬餘人。太平軍內攻堅城,外拒援敵,與清軍相持50餘日。9月1日主動撤圍,取道濟源入山西,連克垣曲、絳縣、曲沃、平陽(今臨汾)、洪洞,轉而東向,經屯留、潞城、黎城,復入河南,克涉縣、武安(兩地今屬河北)。29日間道突襲河南、直隸交界的臨銘關,擊敗欽差大臣、直隸總督訥爾經額部萬餘人;乘勝北上,連破直隸沙河、任縣、隆平(今隆堯)、柏鄉、趙州(今趙縣)、欒城、晉州、深州(今深縣)等地。10月13日抵張登鎮,距保定僅30公里。太平軍長驅直隸,震動京師。鹹豐帝將訥爾經額革職,命勝保為欽差大臣,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會同勝保“進剿”。15日,僧格林沁領京營禁兵、蒙古馬步軍4500人屯紮涿州,禁止京師,並策應勝保軍。林鳳祥在深州休整後,於22日率軍東進,克獻縣、交河、滄州等地,29日占領天津西南靜海縣及所屬獨流鎮,前鋒抵達距天津城5公里的稍直口村。太平軍占靜海的當日,勝保即率軍趕到,11月5日入天津城,僧格林沁也移營天津西北的楊村(今武清),天津知府錢忻、知縣謝子澄等率兵勇7000餘人守天津,並破壞運河堤岸,引水環城,阻滯太平軍行動。林鳳祥等見前後臨敵,且兵力不足,便未攻天津,於靜海、獨流築壘挖壕,堅守待援。勝保、僧格林沁率2萬清軍在天津各縣地主武裝二三萬人配合下圍攻靜海、獨流,太平軍憑堅固工事頑強抵抗,堅持百天。但終因被困日久,援軍不至,糧械匱乏,隆冬缺衣,不得已於次年2月5日自靜海、獨流,突圍南走。6日占據河間府束城鎮及附近村莊,堅守一月,糧彈難以補充,乃於3月7日乘大霧再次突圍南走,經獻縣,於9日抵阜城,鏇又被清軍包圍。25日,吉文元戰死,太平軍處境更艱。幸此時北伐援軍已過黃河,清廷令勝保率萬餘清軍赴山東防堵,方使阜城太平軍壓力減輕,得以堅持。太平天國領導人原擬俟北伐軍到達天津後即派援軍北上,由於天京外圍及西征戰場吃緊,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陳仕保、冬官副丞相許宗揚統率的北伐援軍7500人,遲至1854年2月4日才從安慶出發,經桐城、舒城、六安、正陽關、潁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3月11日抵盤龍集<蟠龍集),鏇在江蘇蕭縣(今屬安徽)包家樓、蔡家莊一帶渡黃河,19日占豐縣,北入山東境。沿途吸收大批捻軍、遊民,隊伍不斷壯大。魯西地區清軍兵力空虛,北伐援軍如入無人之境,連下金鄉、巨野、鄆城、陽穀、莘縣、冠縣。4月12日克臨清,尋因城中存糧軍火被焚,未得補充且清軍紛紛趕到,形勢不利。23日,曾立昌被迫下令放棄臨清南撤至李官莊,25日退清水集。清軍迅即追擊,北伐援軍鏇又撤離冠縣,新附之眾大部潰散。曾立昌渡黃河時落水死難,陳仕保率餘部退至安徽鳳台縣展溝集陣亡,許宗揚隻身逃回天京。5月5日,阜城太平軍突圍東走,占領東光縣連鎮,堅守待援,鏇由李開芳率騎兵千餘人突圍南下接應援軍,至山東高唐後知其已敗,遂據城固守。由此,太平軍兵分兩地,勢更孤弱。連鎮跨運河分東西兩部,林鳳祥率六七千人拒守。僧格林沁率二三萬清軍於其四周掘壕築城圍困,同時進行誘降活動。太平軍困居一隅,先後出降達3000人。1855年3月7日,清軍發起總攻,連鎮失陷,林鳳祥受傷被俘,15日就義於北京。李開芳襲占高唐的當天即為勝保部所圍。太平軍依城固守,清軍先後用雲梯、呂公車攻城,並挖地道埋地雷,均未得逞。連鎮失守後,僧格林沁移師高唐,圍城清軍增至2萬餘人。李開芳得知林鳳祥部覆沒,決意突圍南返。僧格林沁獲悉,於17日夜令南路清軍故作疏防之勢,誘太平軍突圍。李開芳中計,當日午夜突圍,至距高唐約25公里的茌平縣馮官屯,又掘壕立柵,嚴密防守。僧格林沁引運河水淹灌馮官屯,同時誘降。太平軍堅守兩月余,,糧彈告罄,陷入絕境。李開芳見勢難再守,於5月31日詐降突圍,不幸被清軍俘獲,6月11日在北京遇害。

點評:此戰,北伐軍在艱苦條件下,長驅6省,轉戰2500公里,連克數十城,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牽制大量清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天京地區和西征戰場的軍事壓力,推動了北方人民的反清鬥爭。但太平軍大部分將士都英勇犧牲,表現了革命的農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在太平天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極其悲壯的 一頁。究其失敗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戰略決策不當。太平天國領導人在占領南京不久,即派出2萬餘人的部隊遠離後方作戰,深入清朝心腹之區,孤軍作戰,意圖占領天津後,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輕敵冒險,很難成功。第二,援軍派出過遲。第三,作戰指揮不靈活。北伐軍進至天津外圍後,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 從而失去了機動作戰的時機,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終致失敗,使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以來遭到了最嚴重的失利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