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簡介

清平天地會之戰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五十三年(1788年),林爽文、莊大田等領導的台灣天地會眾反抗清朝統治的武裝起義。

林爽文,原籍福建漳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隨父遷居台灣漳化縣大里代莊,以農為業。後加入天地會,成為彰化天地會首領。五十一年秋,官府鎮壓天地會,焚燒村莊。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劉升等以“安民心,保家業”為號召,率眾起義。二十八日,義軍攻下大墩清軍兵營,游擊耿世文、副將赫升額、彰化知縣俞峻皆被打死。二十九日,義軍攻陷彰化縣城,殺死知府孫景燧。林爽文稱為“盟主大元帥”。十二月初六日,林爽文率義軍攻占諸羅(今嘉義)縣城;初七日,再下淡水城(今新竹)。與此同時,台灣南部天地會眾在莊大田率領下,於十二月十三日奪占鳳山(今高雄),知縣湯大奎自殺。台灣全島各地懸天。地會旗回響,眾至十餘萬。林爽文、莊大田兩支義軍主力,南北呼應。林爽文所部於攻下淡水後,即由水陸兩路進攻台灣府城,連攻3日未克;二十七日,林爽文、莊大田兩部合攻台灣府城,仍未克,即撤兵。時台灣清軍駐兵1.2萬餘人,由總兵柴大紀統領;澎湖駐水師2000人,因吏治敗壞,營伍廢弛,實際僅有不足1萬餘兵力;閩浙總督常青於十二月間先後命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福建陸路提督任承恩、海壇總兵郝壯猷等,領兵萬餘,於五十二年正月初陸續抵達台灣,澎湖水師亦到台灣,使島上清軍總數達到2萬餘人;此外,清統治者利用台灣之廣東、福建泉州移民與漳州移民的矛盾,幫助清軍同義軍作戰。陸路提督任承恩到台後,即命令柴大紀北取諸羅,郝壯猷南取鳳山,自己擁兵於鹿仔港,畏縮不前。水師提督黃仕簡則縮於郡城,不敢出動。林爽文在彰化建立農民政權,後遷至大里代莊。正月二十二日,柴大紀奪占諸羅城。二月二十一日,郝壯猷奪占鳳山城。因兩支清軍孤軍作戰,缺乏策應,被林爽文軍團團包圍。三月初八日,莊大田率義軍攻復鳳山,斬殺清軍3000餘人,郝壯猷敗回府城,被清廷斬首于軍前。黃仕簡、任承恩被革職逮問。清廷命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福州將軍恆瑞、福建陸路提督藍元枚為參贊;調藍元枚為水師提督,柴大紀為陸路提督。並增調援兵7000人,由福建、廣東赴台。五月二十五日,林爽文、莊大田率眾l萬人,包圍會攻府城。因諸羅據南北之中,為府城屏障,戰略地位重要,故林爽文乾圍攻府城的同時,自六月起日夜進攻諸羅。總兵柴大紀多次向常青求援。常青先後派總兵魏大斌率1500人,游擊田藍玉率1000人清軍往援,均被義軍攔阻。清廷嚴令常青親自率兵往援諸羅,並迅速打通南北交通。常青於七月間派總兵蔡攀龍、副將貴林往援諸羅,八月二十日始抵城外。經與義軍激戰,蔡攀龍率700餘人進入諸羅。魏大斌、田藍玉部在損兵大半後,亦入諸羅。八月初二日,清廷命常青任湖廣總督,授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將軍,赴台指揮清軍作戰。命海蘭察為參贊大臣,普爾普、舒亮為領隊大臣,恆瑞、藍元枚、柴大紀仍參贊軍務。清廷並先後增調清軍10萬餘人,陸續馳赴台灣。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連降諭旨,命福康安集中兵力,首先攻剿林爽文義軍根據地大里代莊,然後回救諸羅。十月十六日,乾隆帝又改變作戰計畫,命福康安在援兵齊集後,先解諸羅之圍,然後再攻大里代莊。十一月初六日,福康安聲稱直搗大里代莊,而暗趨諸羅。戰至初八日,解諸羅之圍。林爽文率義軍退據諸羅城北之小半天山。十八日,義軍與清軍苦戰後,退守斗六門(今雲林);再退守大里代莊。二十五日,清軍陷大里代莊。十二月初五日,林爽文義軍於集集埔又遭進攻。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四日,林爽文等在老衢崎被扮作民人之廣東屯練兵俘獲。十四日,福康安分路進攻南部之莊大田義軍。二月初五日俘獲莊大田。三月十日,林爽文等在京遭凌遲殺害。持續一年余之天地會起義終被鎮壓。